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全總要聞

專業跟著產業走、教學圍著市場轉,福建泉州推動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共生共榮——

產教融合,從“一頭熱”走向“兩頭甜”

陳曦

2023年08月29日09:35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來自福建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百宏職業啟航班”的18名2023屆畢業生,正式入職同處晉江市的福建百宏集團有限公司。“校企合作10年來,目前學校有142名畢業生在百宏集團工作,已是各崗位上的技術骨干,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該公司人事總監郭安妮告訴記者,“在晉江,職業院校和民營企業是合作無間的命運共同體。”

晉江,擁有鞋服、紡織兩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產業的集聚和高質量發展呼喚技能人才、渴求技術創新,這既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產教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專業跟著產業走,教學圍著市場轉,以人才鏈支撐創新鏈……記者在晉江採訪了解到,職業教育緊密對接區域發展需求,校企之間不斷碰撞出化學反應,產教融合從“一頭熱”走向“兩頭甜”。

專業跟著產業走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23屆畢業生李欣冉還記得,兩年前,學院引進了業內最先進的“吊挂”生產線,打開了自己對“智慧工廠”的想象,“傳統生產線上,裁片和半成品要靠人工用籃子傳遞,而吊挂線不僅能實現自動傳輸,還能採集記錄生產信息,大大提升了效率。”

這種變化,源於職業教育對晉江紡織鞋服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快速響應。在百宏集團滌綸工業絲生產車間,紡絲卷繞機“手疾眼快”,一卷卷白色絲線飛速成型﹔自動化落筒機“嚴陣以待”,穿梭於紡位間精准接出絲錠﹔AGV小車“閑庭信步”,將成品絲轉運至自動包裝線……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產業在發展,對技能人才有新的需求,職業院校必須與時俱進。”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副校長黃重成告訴記者,為了服務區域紡織鞋服企業智能化研發生產,2021年6月,學校聯合安踏、百宏等龍頭企業,改組成立“智慧制造學院”,對分散在工學院和設計學院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鞋類設計與工藝、服裝與服飾設計等專業進行統籌,打造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

2018年12月,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升格為職業本科高校,成為全國首批、福建省唯一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校。而從一開始,該校的辦學定位就是“產業伙伴型大學”。

“我們瞄准產業設置專業,定期調研、優化培養方案,在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中找到了辦學方向。”該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蔡金佩介紹,學校扎根晉江“4341現代產業體系”、面向泉州六大主導產業、圍繞福建“四大經濟”,建設了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8個專業群。

教學圍著市場轉

長期以來,產教融合雖然發展出多樣的形式,但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著“校熱企冷”“合而不融”等症結。在蔡金佩看來,讓校企“雙向奔赴”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2016年,為了讓商科學生體驗真實的崗位環境,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組織他們參與了安踏集團的“雙十一”大促﹔2017年,雙方成立“安踏工作室”,共同開發銷售、客服、物流等模塊的實踐課程﹔2020年,校企共建“安踏電商服務產業學院”,安踏在校內設置200多個見習崗位,學生經選拔后提前上崗並接受績效考核,畢業時將獲得優先錄用。

“最初和安踏接觸時,企業存在學歷偏好,職校生並非其招聘的目標人群。”蔡金佩表示,在校企合作中,學生的工作能力得到認可,這種刻板印象逐漸被打破。目前,學校平均每年有30名畢業生進入安踏,超過10人已經成長為主管。

無獨有偶,泉州輕工職業學院今年的畢業生中,留泉就業學生比例達67%,留晉就業學生比例達41%,進入校企合作企業就業學生比例達52%。這背后,“職業啟航班”是不少學生“夢開始的地方”。據黃重成介紹,學校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成立近20個“職業啟航班”,共選拔招收在讀學員數百名,通過課程對接崗位、職前銜接職后,培養產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基於多年的合作,百宏集團去年也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簽訂了“職業啟航班”合作協議。對此,郭安妮表示:“‘智能制造’時代來臨,企業急需設備操作和運維人員,我們不僅是為學校提供教學資源,更是為自己培育、挑選未來的工程師,何樂而不為?”

“人才鏈”支撐“創新鏈”

“按照原來的裁剪方式,一套西服最省也要用3米布料,現在2.5米就足夠了。”福建蘭輝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全捷說,技術的改進要歸功於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師生。

“了解到我們的需求后,學校老師帶隊過來調研,每周開會探討技術細節,最后計算出精細的裁剪路徑和公式,再對職工進行培訓,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全捷告訴記者。

“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互動緊密,更要重視科研創新,追求技術工藝的突破。”蔡金佩告訴記者,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目前建有智能制造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綠色建筑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推動科研方向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實現以研促教、創行合一。

作為2021年全國首批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泉州以產教融合為抓手,推動民營經濟更快更平穩地完成產業升級。實施“一校一群一產業”布局,即一個職業院校至少建設一個對接重點產業的特色專業群,實現了超九成在校生專業方向對接本地產業體系、七成以上學生留泉就業創業。同時,按照“一縣一區”,即一個縣區至少打造一個各具特色、深度融合的產教園區,推動高校、院所和龍頭企業,聯合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等合作,服務產業提升。近兩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25家,超過此前數量總和。

今年7月,泉州職業技術大學1928名學生獲得了本科學士學位,成為福建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職業本科’的誕生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長的‘天花板’,賦予職業教育更大的想象空間。以此為基礎,我們未來計劃與福州大學(晉江校區)、泉州師范學院合作,在石油化工、機械設備等學科,開展專業碩士的聯合培養試點,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蔡金佩說。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