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強 李國
2023年09月13日15:57 來源:《工人日報》
近年來,重慶各級工會堅持陣地跟著職工“走”的工作思路,把“家”建在職工群眾的家門口、心坎上,在服務內容和模式方面上“新”更走“心”,引導廣大職工群眾從“要我入會”到“我要入會”。
“加入工會的好處太多!我去年加入工會,生病后得到了工會互助保障金,減輕了經濟壓力。”日前,重慶巫山縣騾坪鎮和平村的村民梁波成了“工會宣傳員”,以自身經歷動員其他村民加入工會。
類似的場景經常在重慶各區縣、鄉鎮、社區上演。近年來,重慶市總工會秉持“職工在哪裡,工會服務就延伸到哪裡”理念,聚焦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現實需求,通過打造“跟著職工走的服務陣地”,為他們提供走“心”的服務,讓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從“要我入會”轉變為“我要入會”。
工會陣地跟著職工“走”
“服務陣地是工會服務職工的載體,要推進‘跟著職工走的服務陣地’建設。”日前,在重慶市總工會召開的“渝工港灣”建設推進會上,重慶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近年來,重慶各級工會秉持“職工在哪裡,工會服務就延伸到哪裡”理念,傾力打造立體化、無死角的職工服務陣地。
忙著給手機充電的外賣員、快遞員,靠在沙發上小憩的環衛工人,拿著水壺接水的城管工作人員……走進重慶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煤建新村社區服務中心,“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服務站點”指引及工會標識醒目亮眼,配以文字和圖案簡單明白展示出服務站的各項功能。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重慶各區縣總工會以“縣級工會加強年”專項工作為契機,整合轄區部門、街鎮、園區、企業等多方資源,全力打造“15分鐘職工服務圈”。
重慶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主任劉中國表示,重慶各級工會以“最大限度方便職工”為導向,推動工會服務陣地“遍地開花”,讓勞動者就近就便就能找到“家”。
5年多來,重慶各級工會累計建成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愛心媽咪小屋、職工書屋等基層服務站點3240個,其中全國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60個、全國工會愛心托管班15個、全國職工書屋示范點103個。全市各區縣、產業工會打造智慧工會,把“家”搬到“指尖上”。
服務上“新”更走“心”
記者注意到,圍繞職工需求,重慶各區縣工會服務職工的內容、模式不斷上“新”也更走“心”。
“工會不僅讓我們在家門口享受到專業培訓,還為我們推薦了工作崗位,我們都被這種走‘心’的服務感動了。”參訓職工胡向清捧著結業証書感嘆不已。像胡向清一樣,很多有技能培訓需求的職工受惠於江津區總工會開展的針對保潔、母嬰護理、中式面點等家政服務領域的技能培訓。
胡向清說,剛開始還擔心培訓地點太遠,后來得知,區總工會經過廣泛征集意見,將培訓地點設置在方便職工就近參訓的地方。
“感謝工會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每年9月初,重慶多個區縣的工會干部都會收到類似的感謝信。重慶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源於市總工會常態化推進“暑期愛心托管班”服務。近3年來,渝中區、巫山縣等多個區縣總工會更是將托管班等服務項目向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傾斜,推出針對性服務。
近年來,為確保“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在哪裡,工會組織就跟進服務覆蓋到哪裡”,重慶市總工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問卷調查,摸清他們的需求,並為其提供“菜單式”服務。同時,主動加強與相關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建立健全常態化聯系機制,及時解決勞動者的“急難愁盼”問題。
從“要我入會”到“我要入會”
去年入會的梁波坦言,剛開始,他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加入工會,入會不久,自己不巧生了一場大病,就在他們一家為錢犯愁時,縣總工會送來了慰問金和互助保障金,幫他順利渡過難關。
在渝中區工作的環衛工人李桂蘭說,社區工會服務站解決了熱飯、喝水、歇腳的難題,切身感受到工會組織的溫暖后,她帶著班組8名同事加入了工會。
這種從“要我入會”到“我要入會”的態度轉變,得益於重慶市總工會把“家”建在了職工的家門口、心坎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重慶各區縣工會將建會入會工作與陣地建設、服務職工緊密結合起來,按照“會、站、家”一體化建設要求,在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企業“小三級”工會組織體系和升級打造工會陣地的同時,為職工提供免費心理健康培訓、就業培訓、崗位推薦、困難幫扶等諸多服務,讓工會成為他們身體和心靈的棲息地。
劉中國介紹,5年多來,重慶工會共開展心理服務、電焊工、保育員等崗位的線上線下培訓班千余期,覆蓋職工達30余萬人次﹔市、區縣兩級工會籌措慰問款物10億元、慰問職工325萬人次。
統計顯示,目前,重慶建立新業態企業工會500余個,發展會員6萬余人,建立新業態領域工會聯合會100余個,發展會員近3萬人,農民工輸出地入會試點吸納會員12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