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各地工會及產業工會

用“服務”撬動“制造”,陝鼓變“賣奶牛”為“牽著奶牛賣牛奶”

現代服務型制造讓傳統企業綻放新顏

毛濃曦

2023年09月15日10:10  來源:《工人日報》

老牌制造企業陝鼓通過多輪轉型,加速跳出傳統制造產業模式,向運營服務模式轉變。制造與服務融合,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競爭力。近6年,陝鼓主要經營指標均呈兩位數、三位數同比增長,人均主要指標接近或超過國際標杆企業。

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產業融合化發展進一步提速,服務型制造創新不斷,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日前,一個年產56萬噸稀硝酸的項目在雲南曲靖正式開工。作為當地打造全國重要新能源電池產業基地的重大工程,該項目吸引了行業眾多知名企業和設計院,競爭激烈。最終,陝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鼓)憑借其為項目量身定制的產業鏈全流程系統解決方案勝出。

“這得益於我們的核心優勢,能為客戶提供集設備、服務、運營等七大增值服務為一體的‘1+7’智慧綠色系統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陝鼓董事長李宏安表示,“這正是陝鼓深化服務型制造轉型成果的一個縮影。服務型制造要為客戶找產品,而不是為產品找客戶。”

從傳統制造邁向服務型制造

1968年,在中國西部陝西臨潼的一個荒灘上,陝鼓建廠。如今,這家已有55年歷史的老牌企業,正通過發力服務型制造轉型綻放新顏。

今年6月,國家能源集團泰州電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項目完成滿負荷試運行,這個亞洲最大的火電CCUS項目正式投產。

針對該項目,陝鼓利用其現代產業鏈優勢,以“1+7”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為核心,深入分析工藝流程,從提升二氧化碳捕集率、零泄漏、氣液分離等方面系統考慮,為用戶量身定制了節能、高效的系統解決方案,其全產業鏈式服務也得到用戶的認可。

“陝鼓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就是‘雙鏈融合’的過程。創新使產業鏈更高端、更長、更新﹔同時,在不斷拓展延伸的產業鏈上,陝鼓圍繞每一個細分產業持續迭代創新,形成更新的創新鏈,從而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由小變大,生生不息。”李宏安表示。

過去,陝鼓一直以單一的透平設備制造為核心。進入2000年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用戶對功能和系統方案的需求變化,倒逼企業跳出傳統制造,走轉型升級之路。

由此,陝鼓開始了第一次轉型,“以設備為圓心進行同心圓放大”,嘗試向工程總包、運營服務等方向邁進。2016年,陝鼓開啟第二輪轉型,“以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為圓心”,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匹配最優勢的資源發展高附加值業務和環節,滿足市場和客戶需求。

在發力轉型擴大發展半徑的同時,陝鼓持續投入創新,每年服務制造研發總投入達銷售收入的10%以上,同時出台了《科技創新項目和高級技術專家評聘管理辦法》等多項激勵政策,大力推進首台套科研成果連續3年淨利潤5%分享、“揭榜挂帥”、薪酬待遇技術人員傾斜等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動力。

變“賣奶牛”為“牽著奶牛賣牛奶”

近20年的轉型實踐中,陝鼓取消、弱化鑄造、鉚焊、油庫等29種低附加值業務,新增、強化透平設備全生命周期系統服務和專業服務、工業園區、綜合能源一體化的系統綜合服務、設計院、產業增值鏈管理、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業務、數字化、金融等52種高附加值業務,滿足市場和客戶需求。

如今,陝鼓單一的生產業務已變成了3類主要的服務模式。工程總包模式下組建工程公司和工程設計研究院,把陝鼓及上游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單一服務”有機串聯整合,為用戶形成完整EPC總包服務方案﹔工業服務模式中,推出能量轉換設備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等﹔能源基礎設施運營模式下,改變傳統“賣奶牛”式的裝備制造產業模式,實現向“牽著奶牛賣牛奶”的運營服務模式轉變。

歷經兩輪轉型,陝鼓通過持續聚焦所服務細分領域市場客戶需求及需求變化,近6年主要經營指標均呈兩位數、三位數同比增長,人均主要指標接近甚至超過國際標杆企業。

這樣的轉變還在繼續。“近年來,陝鼓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助力產業升級,同時以‘鏈長制’為牽引,全力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體系、全球金融創新體系等,持續強化價值鏈‘鏈主’核心能力,在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延鏈強鏈中蓄足發展‘活水’,呈現出先進制造業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良好態勢。”陝鼓副總經理常虹說。

走智慧綠色轉型之路

在秦嶺支脈驪山腳下,坐落著一個裝備制造與自然生態完美結合的“森林公園”,步入裡面綠意盎然、鳥啼蟬鳴,充足的負氧離子猶如天然氧吧,這是陝鼓臨潼廠區。

作為一個裝備制造大廠,工業廢氣、廢水、廢熱都是頭號環境殺手,本應嘈雜、充滿氣味的生產廠區卻變成了“森林公園”,這背后是陝鼓歷經多年打造的能源綜合高效利用神器——“能源互聯島”技術和智慧綠色方案。

2017年,陝鼓在該生產基地建成並投運了全球首個能源互聯島運營中心,將單一傳統用能模式升級為太陽能、地熱能、儲能、生產余熱、污水熱等多種可再生能源技術耦合的綜合能源。據統計,多年來陝鼓能量回收及輸出的裝機總功率為24.07GW,相當於一座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年減排二氧化碳1.56億噸。

該綜合能源滿足了基地11萬多平方米的業態供熱、1萬多平方米廠房制冷和壓縮空氣、電力、廢水、垃圾處理等需求,也成功打造了全球行業萬元產值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智慧綠色基地,項目更是榮獲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如今,這一技術方案已被廣泛應用於流程工業、智慧城市、軍民融合等領域。

(責編:王曦若、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