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工會十八大代表熱議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我們產業工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於靈歌 田國壘 朱欣

2023年10月11日13:16  來源:《工人日報》

“我們產業工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聆聽黨中央致詞和中國工會十八大報告后,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代表由衷感慨。

從業20多年來,郭銳從學徒工起步,如今已成為中國中車首席技能專家,長期從事高速動車組、城軌地鐵列車的核心部件——轉向架的裝配制造,是該領域的“大國工匠”。

西裝筆挺,神採奕奕,今年24歲的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整車制造工程部試制車身技師徐澳門代表這樣出現在中國工會十八大會場。他曾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車身修理項目一舉奪冠,如今成長為上海市首席技師。“感謝這個產業工人、技能人才大有可為的時代,讓我用技能點亮夢想,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他說。

中國工會十八大期間,代表們紛紛聚焦高質量發展,暢談打造高素質勞動大軍,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唱響“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時代強音。

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

“近些年明顯感受到,全社會尊重技能人才、關愛技能人才的氛圍愈加濃厚,技能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榮譽感不斷增強。”郭銳說。

如今,越來越多像郭銳一樣的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僅在山東青島,為了培育更多技能人才,先后出台《關於弘揚工匠精神 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見》等40余項利好政策,助力更多產業工人實現由“工”向“匠”的躍升。

這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豐碩成果的生動例証。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拉開帷幕。6年來,多項舉措在全國各地、各產業全面推進、不斷深化,正廣泛惠及廣大產業工人,一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截至2021年底,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兩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與此同時,產業工人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也在穩步提高。2023年,一線工人、農民、專業技術人員等基層代表在縣級人大代表中佔比52.53%。目前,省級工會兼職副主席中勞模和一線職工佔比58.3%。2018年以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表彰中,產業工人比例均超過40%。

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工會主席黃旭才代表記得,2015年前后,鋼鐵全行業虧損,當時南鋼的日子也不好過。隨著行業復蘇和企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各項生產經營指標不斷攀升,2022年南鋼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64億元,利潤同比增長170%。“這與‘產改’帶來的成效密不可分。”黃旭才說,“作為江蘇省‘產改’試點單位,南鋼從素質提升、典型選樹、服務保障三方面入手,實現職工技能水平、收入待遇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談及“產改”成效,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工會主席李程·丹增尼瑪代表告訴記者,集團現有產業工人近兩萬人,始終將強化理論武裝、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技能素養、激發創新熱情、激勵崗位建功融入“大黨建”當中,自“產改”以來,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數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長47%,高技能人才佔比也從8%提升到13%。

創新創造熱情持續點燃

“要銳意創新、勇於創造,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讓更多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奮力跑出工人階級創新創造的‘加速度’。”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聽到黨中央致詞中的這句話時,金川集團銅業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工序工序長潘從明代表十分振奮。

“敢於創新,善於發明,是一線產業工人的‘新名片’。”從一線產業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潘從明掌握多項“絕活兒”。

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如何持續點燃產業工人創新創造熱情?

“創新需要人才,我要繼續利用好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工作室等平台,發揮勞模工匠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產業工人立足崗位創新創造。”潘從明說。

全國勞模、福建新龍馬汽車公司高級技師高孔長代表從事汽車涂裝一線工作20余年,這次來參會他帶著問題而來:如何讓基層一線勞模工匠持續提升素質,保持先進性?

“隨著行業發展,出現許多新知識、新技術,勞模也面臨著知識儲備不足、創新技能缺乏等問題。”他期盼建立基層一線勞模綜合素質提升進修培訓平台,讓勞模工匠群體更便於交流、更好地傳承技藝,更有利於在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

年紀輕輕的徐澳門,如今在公司支持下,也已開始組建工作室、帶徒弟。他注意到,當下汽車行業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這要求我和團隊不斷學習新技能、新技術,加速技能轉型提升,在平日的研發試制工作中精益求精。”

“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就要堅決破除制約產業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的體制機制壁壘,充分激發產業工人的創造精神和奮進力量。”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黨組副書記、工會主席李清堂代表表示,深化“產改”,企業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努力構建更加完備的產業工人素質提升體系,創新完善賦能成長和薪酬激勵的政策,持續建立健全產業工人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

產業工人獲得感不斷增強

中國工會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努力建設高素質勞動大軍。

“湖北在全國率先印發‘產改’總體方案,通過深入推進‘產改’,匯聚起全省職工干事創業的磅礡力量。”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劉雪榮代表表示,湖北要充分發揮科教大省、能源大省、制造業建造業大省、光電子產業大省的優勢,在光芯屏端網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解決“卡脖子”的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全省各級工會將進一步深化“產改”,將改革成果更好地運用到產業報國中。

“目前,產業工人數量急缺、待遇偏低情況仍然存在。如何讓‘產改’進一步提質增效,讓產業工人更有獲得感?”今天上午,福建省三明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池芝發代表在分組討論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池芝發認為,要進一步健全“產改”成效評價考核機制,可每年開展“產改”主題調研,展開滿意度測評,以此推動形成“產業工人哪裡不滿意,就把改革推進到哪裡”的工作局面,不斷增強一線產業工人獲得感。

分組討論期間,陝西五環(集團)實業公司生產技術處技術員黃雲娜代表同樣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她建議,從國家層面出台相關政策,提高產業工人的待遇和生活品質。

“持續暢通職工職業發展通道,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獲得相應的公平待遇,真正落實勞模工匠待遇,才能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得到體現。”高孔長說。

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臨港產業園區黨委書記、工會主席韓國華代表注意到,一些與前沿產業快速發展相適配的技能人才,特別是高精尖、領軍人才,供需不能完全適配,仍然存在高技能人才“想學技能無處學”“想考証書無處考”的現象。他建議,緊跟產業發展趨勢,關注緊缺人才需求,建立並完善技能培訓及技能等級評價體系。

(責編:王曦若、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