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通過一支隊伍、一套機制、一個平台,蘇州市總讓百萬產業工人共享改革紅利——

三手“創新牌”塑造新優勢

黃洪濤

2023年10月16日09:57  來源:《工人日報》

組建“產改指導員”隊伍、完善工會聯系引導社會組織助力“產改”工作機制、打造工匠學院……今年以來,江蘇省蘇州市總工會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推進機制,打出三手“產改”創新牌,通過一支隊伍、一套機制、一個平台,最大限度發揮“產改指導員”、社會組織和工匠學院作用,讓百萬產業工人共享改革紅利。

一企一“產改指導員”

剛結束一場在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產改”政策宣講活動,朱正榮又馬不停蹄地趕到江蘇蘇淨集團有限公司,和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華艷討論起如何把“產改”工作與“幸福企業”建設結合起來。兩人達成共識,從改革民主管理、薪酬分配等基本制度入手,從權益維護、健康守護、安全防護、法律保護等實事項目做起,為企業理清改革思路,為產業工人提供“幸福護航”。

作為蘇州市總工會原副主席,朱正榮近期的新任務源於他的“新角色”——首批蘇州市“產改指導員”。

7月13日,蘇州市召開“產改”工作推進會,為首批15位蘇州市“產改指導員”頒發聘書。“指導員要求政治素質高、業務水平精、工作經驗足、服務意識強,他們既要是宣傳員、輔導員,又要做好協調員、督查員,同時還是信息員和研究員。”蘇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市總工會主席陳嶸表示,如今全市共有192名指導員,他們將分組深入挂鉤試點企業,了解產業工人的所思所想所盼,協助企業量身定做“產改”工作方案,提供面對面指導服務。

當前,蘇州全市共有“產改”試點企業及產業園區742家。圍繞“一企一指導員”的目標,蘇州市總工會注重發揮退休和退居二線同志的積極性,重點從市“產改”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參與單位中選聘指導員,逐步做到試點企業全覆蓋。指導員們將致力於推動“政策宣傳全覆蓋、改革路線全明晰、痛點堵點全疏通、工作要求全落實”,助力試點企業形成切實可行、獨具特色的經驗做法,推動“產改”工作落到實處。

聯系引導社會組織助力“產改”

6月21日,蘇州工業園區第五屆企業職工服務創新項目大賽暨第三屆“技承匠心”職業技能競賽啟動。大賽背后,是蘇州工會聯系引導社會組織服務職工、助力“產改”的創新探索。

蘇州工業園區總工會連續多年開展“企業職工服務創新項目大賽”,以項目化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產改”工作,累計撬動資金700余萬元,惠及產業工人20余萬人次。昆山花橋經開區社會組織工聯會於2015年成立以來,以“黨群+”、職工之家為載體,以職工社團為創新抓手,持續開展服務活動2538場,受益職工近10萬人次,形成了以“職工為中心”的黨群圈、工作圈、生活圈,讓職工真切感受到娘家人的溫暖。

今年7月,蘇州市委辦公室轉發《關於工會聯系引導社會組織助力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創新“社會組織+”工作模式,打造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政治強、發展強的“雙強型”社會組織,為產業工人提供多樣、精准、高效、優質的專業服務。

“我們要全面提升工會聯系引導社會組織助力‘產改’工作的整體水平,團結引導社會組織工作者當好推動‘產改’的參與者、服務產業工人的協同者、助力群團改革的貢獻者,為蘇州新實踐提供產業人才支撐。”蘇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朱建春表示。

校地攜手打造“工匠搖籃”

晚飯后,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設備工程師李志軍准時和其他學員們登錄蘇州工匠學院電工技師、高級技師線上培訓課,認真聆聽蘇州技師學院電氣專業教研室主任、高級講師王德斌主講的《交直流調速系統裝調與維修》直播課。

“我了解到蘇州工匠學院開設電工高級技師培訓班,就立即報了名!”已經擁有電工技師資格証書的李志軍在完成56課時的線上課程和實操培訓后,今年11月將進行高級技師資格認定考試。

今年4月28日“蘇州工匠日”,蘇州市總工會和蘇州技師學院共同建設的蘇州工匠學院揭牌成立。根據合作協議,蘇州工匠學院設在蘇州技師學院,雙方將共用教學場所、共享優秀師資、共建系統課程、共辦多元活動、共探典型模式,努力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首期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班已於7月開班,立足‘服務產業鏈、支撐創新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圍繞蘇州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數字技能類、生活品質提升類職業技能培訓項目17個,職業技能等級覆蓋初級工到高級技師5個等級。”蘇州技師學院副院長牛紫恩介紹。

“培訓課程干貨滿滿,學院還貼心地將上課時間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我們工作學習兩不誤。非常感謝工會提供的平台!”作為蘇州工匠學院成立后的首批受益產業工人,李志軍感慨道。

陳嶸表示,蘇州市總工會將以蘇州工匠學院的成立為新起點,探尋工匠人才培養的新思路,立足蘇州經濟產業結構、服務崗位技能人才需求,努力將蘇州工匠學院建設成為全國有亮點、省內可示范的大師名匠集聚地、產業人才培育中心、高水平技能競賽場、工匠文化展示平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蘇州模式”。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