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從事環衛工作30多年,張金海實施技改80余項,發明了多個為人稱道的環衛“神器”——

讓環衛工作更有“科技范兒”

田國壘

2023年10月30日09:24  來源:《工人日報》

張金海正在調試他發明的分體式紅外線感應便池沖洗器。受訪者供圖

負責道路清掃時,發明了可以伸縮變形的大掃帚和不用蹲下或彎腰就能撿垃圾的工具﹔做公廁管理員時,發明了分體式紅外感應便池沖洗器,解決了沖水電磁閥安裝保養不便、冬天易凍裂的問題……

從事環衛工作30多年,山東省東營市濕地城市建設推進中心職工張金海實施技改80余項。他痴迷於一張張設計圖紙、一個個創新發明,把人們刻板印象中“粗笨重”的環衛工作,干出了“科技范兒”。

從一名普通環衛工人成長為首席技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張金海和他的環衛“神器”一起,讓工友們的工作更加“精細巧”。

愛琢磨的環衛工

環顧張金海的創新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書櫥。書櫥裡一多半是電路維修、環衛工程類的專業書籍,其中一些書的書頁已經泛黃。

當兵時,張金海負責設備管理工作。從那時起,他便養成了愛琢磨、愛鑽研的好習慣。

1993年9月,張金海退伍回到東營,被分配到東城膠州路與府前街環衛小組,成為一名環衛工人。

起初,面對這份“掃大街”的工作,張金海和家人心裡多少都覺得有些落差,但他很快調整好心態:“不管干什麼工作,隻要用心干,沒有干不好的。”

彼時,膠州路和府前街有許多未綠化的荒地,清掃面積大,環衛工人人手一把掃帚、一隻鐵锨,什麼活都得干。通常,張金海早上四點半就開始工作,一干就是12個小時,“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了他的工作常態。

盡管工作強度較大,張金海還是買來電子元器件、鋪開設計圖紙,開始在環衛設備改良和技術創新領域“琢磨”。

公廁交直流兩用節水器是張金海的第一個發明。

1997年,一所公廁每天的沖洗用水量高達50余立方米。張金海覺得浪費水資源,開始琢磨著發明公廁節水裝置。

東營的器件不夠先進,他專程坐車到濟南選購。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和實驗,張金海成功制作出一套交直流兩用的紅外線節水感應器。感應器試驗成功后,張金海又制作了數十套裝置,應用於東營各區的公廁。

這次成功的發明經歷,給了張金海信心,也激發了他創新的熱情,他的發明之路由此開啟。

環衛工作有了“科技范兒”

馬不停蹄的思考和忙碌,讓張金海在技術創新和專利發明方面碩果累累,他先后實施技改項目80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6項,解決技術難題、排除設備故障數千個。

2016年春節,為驗証智能化生活垃圾分類技術的實用性,他鼓動全家去上海過年。

大年初二,張金海溜進靜安區的一個小區,冒著寒風連續“蹲點”4個小時,觀察小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情況。等他坐最后一班地鐵趕回賓館時,已是凌晨。

就這樣連續“蹲點”了幾天,“圍著幾個垃圾桶打轉”的張金海被小區保安當作“可疑人物”趕出了小區。

目前,張金海最挂心的事,是正在制作樣機的智能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裝置。該裝備採用AI智能技術,能夠採集和識別垃圾投放者身份,指導和協助生活垃圾分類,並對垃圾包進行稱重計量、卸放投桶。太陽能發電裝置提供電力支持,滅蠅除臭裝置和紅外線燈管對垃圾進行除臭、消毒、殺菌,高溫和火警探測器預防垃圾桶發生自燃。

“這個裝置可以幫助人們方便快捷地進行垃圾分類投放,還能追蹤垃圾分類不認真、渾水摸魚的人,從而減輕保潔人員負擔,解決垃圾分類操作難的問題。”張金海介紹說。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把大家的力量集合起來。”10多年來,張金海依托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將多年積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吸引更多人參與創新創造。他培養的30多名徒弟,先后在省、市各項技能大賽中斬獲獎項,其中有4人晉升為技師,多人獲得“齊魯最美職工”和“東營市技術能手”等稱號。

環衛工人情結

201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張金海需要關注和操心的事情更多了,最忙的時候十幾天都回不了家。盡管事務繁忙,但張金海最關心的,始終還是和環衛工人有關的事。

在張金海看來,環衛工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工資待遇低。“環衛行業長期以來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機械化程度低,作業環境差。盡管如此,但環衛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一直較低。”

“我非常了解環衛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對他們的所期所盼感同身受。”當了30多年環衛工人的張金海,一有機會就積極為他身后的環衛工人群體“帶言”。

2021年起,張金海連續3年在全國兩會上建議設立“中國環衛工人節”。

張金海認為,從國家層面設立“中國環衛工人節”,可以進一步激發全國300多萬名環衛工人的勞動熱情,提高環衛工人社會地位,有效保障環衛工人切身利益,形成全社會關愛尊重環衛工人、理解支持環衛勞動的良好氛圍。

“不管身份、角色怎麼變換,我的初心始終不會改變。”如今,年過半百的張金海每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仍在用爭分奪秒的拼搏勁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續寫著他的“環衛故事”。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