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口碑就是最好的回報”

張世光

2023年11月01日08:33  來源:《工人日報》

“口碑就是最好的回報。”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徐永江常常這樣說。

他是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市年豐鄉愛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多年來,他一步一個腳印辦起米業加工廠、農民合作社,先后解決了產糧質量低、農機協調難、售糧難等問題。在他的帶動下,當地老百姓的日子發生了很大變化。

幫助每個村民過上好日子

今年59歲的徐永江,6歲的時候隨父母搬到愛國村,從此,他便扎根在愛國村。

17歲那年,徐永江初中畢業后,在當地凌雲山機械化大隊開了3年的拖拉機。后來,他“養車”干起了個體戶。

“那個時候車少,有時候都不用自己出去找活,很多人會找上門來用車。有時候,一天能賺三四百元。”徐永江回憶說,干了個體之后,“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1996年,村裡進行換屆選舉,徐永江當上村支部書記。

“大家都覺得徐永江頭腦靈活,有能力,而且人品好。”愛國村村民李喜中回憶說。

自從徐永江當上村支部書記后,自己沒少往外“搭錢”。村裡誰家有老人生病、孩子上不起學、房子漏水之類的困難,徐永江總會自掏腰包幫忙解燃眉之急。“幫助每個村民過上好日子,這是我一個村支書應該做的事。”

2014年,徐永江帶領村民成立了鐵力市山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建廠房、引進新型水稻加工設備、建設晾晒場,吸納農民入社,大力發展合作經營模式。用車、催芽、插秧……隻要是大家有需要的,徐永江都幫,很多時候是自己掏錢幫別人。

這樣做到底圖什麼?“大家把我選到這個位置上,我就應該這樣做。老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回報。”徐永江說。

從加工廠到合作社

在機器的轟鳴聲中,烘干塔內的水稻被傳送到加工車間,一袋袋大米加工完畢,進行封裝。這是愛國村米業加工廠裡的場景。

在2000年以前,愛國村的村民基本都是自己種地、自己賣米,有時候會遇到賣糧難。為此,徐永江自己借錢成立了愛國村米業加工廠,收購農民手中的余糧進行加工,先讓村民把錢賺到手裡。

然而,由於大米質量有高有低,再加上初期銷路沒有打開,米業加工廠並沒有解決賣糧難的問題。后來,他總結經驗,積極推廣優良水稻品種,親自到外地去跑市場。

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11年新建了1300平方米廠房,引進新型日產150噸大米加工設備一套,新建晾晒場地6000平方米,年加工水稻達1.5萬噸。

為了提高大米質量,2014年他又成立了鐵力市年豐鄉山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土地集約化、操作機械化的方式進行耕種。

“過去我們都是用‘小螞蚱子’翻地,又慢又‘埋汰’。”67歲的霍建民當過生產隊隊長,他所說的“小螞蚱子”指的是小型手扶拖拉機。

讓霍建民感受最深的是,2014年加入合作社時,隻需要帶著鐵鍬就行了,種子、農藥、化肥都是合作社出的。更重要的是,隨著大型機械的加入,勞動效率大幅提高。

徐永江還積極邀請農技專家來到村裡講課,“我們請農技專家,一定要根據我們村的情況來出謀劃策,什麼種子好種,什麼化肥有效,都要跟大家講清楚,確保產量和收益。”

多年來,徐永江帶頭創建的合作社累計帶動1300戶農民增收致富,創造產值近4000萬元,累計帶動貧困戶務工254人次,增收55萬元以上。在他的努力下,村內建檔立卡貧困戶113戶197人在2019年底全部脫貧。

村容村貌好了,精神面貌也會提升

走進山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機車庫,30余台農用設備一字排開。別看這些大家伙平時都是跟泥土打交道,但它們的身上一塵不染。

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新買的設備,其實,這些機器已經用了9年了。“每次這些設備回來,都要清刷、入庫,必須干干淨淨的。”徐永江說。

“他下地有干活的衣服,但在辦公室忙碌和接待客人的時候,又有一套打扮。”村民們口中愛干淨的老徐,把生活中的習慣也融入工作中。

近年來,徐永江帶領村民們不斷美化著村裡的環境。民房整齊、街巷干淨,通往農田的路是水泥路。

“過去下地一腳泥,現在這路多‘光溜’啊,就是穿拖鞋都腳不沾泥。”一位村民感慨說。

“村容村貌好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會隨之提升,外界看待村子的眼光也會不一樣。”徐永江說。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