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曹文軍帶領創新工作室成員不懈攻關,“智解”鋼管制造新難題——

自動化生產線上的工人專家

毛濃曦

2023年12月18日10:27  來源:《工人日報》

曹文軍在觀察管端焊縫自動修磨機器人運行情況。本報通訊員 楊宏智 攝

一眼望不到頭的智能化生產線上,隻有幾名操作工人,一根根鋼管按照設定的程序高效運轉。本報通訊員 楊宏智 攝

引熄弧板自動焊接和去除、超聲波自動檢測、管端焊縫自動修磨……12月初,記者在中國石油寶雞石油鋼管有限公司輸送管公司制管三分廠看到,偌大的廠房裡隻有幾名工人,一根根黑亮的鋼管仿佛訓練有素的士兵,整齊有序地在輥道上行進。

寶雞石油鋼管有限公司始建於1958年,是我國第一家油氣輸送管材生產廠家,被譽為“中國焊管發源地”。

在這家老牌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的新故事正在上演。維護這條生產線自動運轉的陝西省勞動模范、首席技師,中國石油技能專家曹文軍就是這個新故事的主角。

身穿藍色工裝、頭戴紅色安全帽,剛剛結束生產線巡檢的曹文軍腳步匆匆地回到他的創新工作室,幾張手繪圖紙正躺在工作台上等著他完善,圖紙上畫的是他用來提升生產線效率的小發明。

“提升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並不是單純為了減員增效,而是為了追求工人們的整體幸福指數。”曹文軍推了推他鼻梁上的眼鏡說。

小發明迸發大能量

一個工人的創新發明可以改變什麼?

智能生產線上,曹文軍的小發明、小革新隨處可見,它們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1994年春天,由於愛琢磨、肯吃苦,24歲的曹文軍被車間領導從輔助崗位破格轉崗到制管行業最核心的成型崗位。

面對這個既重要又“燒腦”的新崗位,曹文軍很興奮,感覺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每天,他看著同事們要用成型器后橋微調油缸設備,還要忙前忙后地維護鋼管成型縫間隙,一系列復雜的操作費力又費時,他開始琢磨:“有沒有什麼更省事的辦法?”

經過仔細觀察、周密思考和反復測試,曹文軍在成型器7號輥梁處安裝了一個能顯示帶鋼位置變化數據的指針。這樣一來,管坯自由邊的變化趨勢一目了然,給操作者提供了量化參考。

這個后來被稱為“曹文軍式的趨勢量化控制操作法”的小革新,使得之前需要2∼3人跑前跑后才能完成的工作,變成1個人就能輕鬆駕馭,操作量減少了80%以上。

從這個小革新開始,曹文軍走上了創新之路。他的發明創造在車間撬動了更多改變。

工友們發現,曹文軍鼓搗出來的那些讓人“有些看不懂”的小玩意、小工具,時間長了,就會讓生產線上的設備迸發出大能量。

為了更好地創新創效,曹文軍還練出了一手用鉛筆繪制圖紙的絕活兒。這些清晰明了的手繪圖極大壓縮了技術研討和設計轉化的時間,提升了小改小革的成功率和實施效率。

目前,曹文軍的小改小革已累計獲得各類獎項50余個。

“創新發明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區別就在於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顯然,曹文軍總是選擇了后者。”制管三分廠負責人如是說。

啃下智能化改造“硬骨頭”

2017年始,為了適應數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的需求,曹文軍所在的制管三分廠成為寶雞石油鋼管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的試點單位。

制管三分廠生產的螺旋鋼管具有“三超一低”——超大口徑、超大成型角、超大徑厚比,低材質的特點,導致成型穩定性和幾何尺寸都難以把握。直到2019年智能化設備調試初期,管端局部焊縫修磨依然經常出現機器人無法捕捉正確程序軌跡等問題。

“技術攻關就是要敢於坐冷板凳、啃‘硬骨頭’,企業有需求,就要挺身而出。”盡管心裡並沒底,曹文軍還是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適應機器人操作,關鍵在於建立高於管線規范標准的焊管幾何尺寸質量內控標准。”盡管找到了症結所在,但攻克這個“卡脖子”難題,對於文化程度不高的曹文軍談何容易。

每一次小的突破,都需要曹文軍付出艱辛的努力。

查閱資料、請教專家、潛心鑽研、分析數據……那段時間,曹文軍常常忙到凌晨兩三點才休息。其間,為了消除焊縫噘嘴對鋼管局部圓度的影響,他把350個管頭的幾何尺寸全都輸入了電腦,逐一進行數據比對和分析。

經過曹文軍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在每分鐘3.5米的高焊速條件下,大口徑和超大口徑鋼管的管端管徑一致性大幅提升,生產線實現了一鍵啟動和全自動化高效達產。目前,企業的大口徑鋼管制造技術和生產能力已達到國內焊管企業的標杆水平。

也是在這一漫長的攻關過程中,曹文軍參與的課題項目獲得2021年度、2022年度中國石油創新基金優秀項目,他牽頭的“螺旋預精管坯質量精准控制方法”,在陝西省第六屆科技節上獲評先進工作法。

“復制”曹文軍

2019年7月,曹文軍創新工作室成立,這也是行業內首個以制管核心技術為主的創新工作室,共有13名成員。

4年來,工作室解決公司生產難題26項,赴成員企業開展技術服務11次,累計解決全公司設備工藝、技術改造、精益生產等方面的技術難題213項,完成小改小革139項,獲得各類科技獎項31個,獲得實用新型專利8件,發表學術論文8篇。

在創造價值的同時,這間創新工作室還在“復制”曹文軍。

“技能微講堂”是創新工作室推出的技能培訓新方式,開講至今,已累計授課58期,培訓員工698人次。

目前,曹文軍創新工作室已走出3名“三秦工匠”、2名“寶雞工匠”,有11名工作室成員的技能等級獲得晉升。2022年,曹文軍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陝西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生產線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需要多個工種、不同技術的綜合運用,離不開技術、技能人才的密切配合、集思廣益。”深度參與1個集控中心、3大智能片區、14個單機自動化項目改造的曹文軍,對於智能工廠的人才構成有著新的思考。

“今年,又有10多名焊接自動化和信息技術專業的大學生加入了企業,正好可以助力我們自主研發管徑趨勢智能化預測裝置。未來,我們生產線的數字化水平還會大幅提升。”曹文軍告訴記者,他近期的小目標是,進一步提升鋼管管徑周長的智能預測水平,為“2.0版”的智能工廠建設准備技術基礎。

■ 對 話

問:“數字工匠”技能水平的評價標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2022年3月開始,“新八級工”技能等級制度在很多地方陸續落地,這一從新技術環境、新工作現場中“生長”出來的技能評價體系,我也是受益者。2023年,我被陝西省評為首席技師,在“新八級”技能等級體系中成功登頂。我之所以能夠入選,是因為2018年以來,我在公司的智能工廠建設中,取得了很多工作業績和科技創新成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數字時代,技能水平評價更側重考量技能人才的數字技能、復合技能以及綜合能力。在我看來,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字工匠”,不僅要擁有絕技絕活,能創造技術上的“天花板”,更需要具備解決開放性、設計性問題的能力,能在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環境中開展技術革新。

問:在智能工廠,傳統的師帶徒方式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答:以往的師帶徒,是工人師傅認領本崗位對應工種的操作工人作為徒弟,並簽訂結對子協議。近幾年,我們修訂了以往的師帶徒制度,除了操作工人,在技術組做程序設計的電氣工程師、機械技術員都成了技能大師的徒弟,這也適應了技術技能融合發展的趨勢。另外,傳授技能的方式,也從過去傳授“手的感覺”,變成了傳授參數指標。現在,很多工程師都成了我的創新工作室的成員,“數字工匠”人才正在生產一線發揮引領作用,持續提升生產線智能化技改能力。

(口述:曹文軍 整理:楊宏智)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