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時隔一個月,本報記者重訪甘肅積石山縣地震災區安置點——

炊煙裡,升起生活的希望

康勁

2024年01月26日09:40  來源:工人日報

“進來坐坐,屋裡暖和……”1月22日中午,《工人日報》記者再次來到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地震災區梅坡村安置點,迎著裊裊的炊煙,走進了村民王學良的“新家”。

“新家”其實是一間板房。地震發生后,在各方支援下,這裡緊急搭建了超過1.6萬間板房,安置了3萬多戶像王學良這樣的受災群眾。

這幾天,寒潮再度降臨西北,夜間氣溫降至零下18攝氏度,白天室外的最高氣溫僅有零下7攝氏度,但走進王學良家,暖流扑面而來。“白天把火壓一壓,晚上再燒得旺一點,床上還鋪了電褥子,一點都不覺得冷。”王學良說。

2023年12月18日,一場6.2級地震在午夜襲來,造成積石山縣等地重大人員傷亡,大量房屋毀壞。梅坡村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如今,一個多月過去,在高原高寒的積石山,群眾生活安置怎麼樣?面對未來,他們又有何打算?幾天來,在災區安置點的板房內、爐火旁,記者傾聽一位位受災群眾講述災后生活,一起憧憬著重建后的和美家園……

“生活信念不能垮”

“當時,一聽說家裡地震了,緊張得不得了。家裡有兩位老人,小兒子才13歲……”王學良和妻子在廣東東莞的一家電子廠打工,地震那晚著急地“刷”了一夜手機。

“老板了解我們的情況后也非常同情,給我們買了機票,讓我們坐飛機趕回來。”王學良說,“到家裡一看,房子雖然住不成了,但救災的帳篷送來了。很快又開始搭建板房,火爐、電褥子也發到了各家各戶,我心裡踏實了。”

王學良年輕時就走南闖北在外務工,最近幾年一直在東莞。依靠打工攢下的錢,加上貸款,王學良蓋了新磚房,2022年底還清了貸款,准備著來年為大兒子娶媳婦。一場地震,新房搖搖欲墜,有幾間必須推倒重建,有幾間要維修加固,一時間心裡又背上了“包袱”。但是,很快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蓋新房,鋼筋、水泥都要花錢,政府可以補一點,主要還得去打工掙錢。”王學良說,“現在國家政策好,社會環境也好,去打工也不會被拖欠工資。”他盤算,自己和妻子在東莞,一個月除去吃喝、房租可以攢下1萬多元,一年有十來萬元。在西藏打工的兒子,一年要是再存上五六萬元,奮斗兩年修房子的錢就夠了。“我們打算正月初七就回廠上班。”他說。

一排排板房整齊排列,和王學良家“門對門”的是村民孔比代。

這天,正好趕上侄女來看望,孔比代一早起來就炸油果子,擺了香噴噴的一大盤,又炒了兩個熱菜端到炕桌上,和侄女邊吃邊嘮家常。

地震后,家裡的房子搖搖欲墜。在外面躲了一夜,第二天孔比代就扒開散落的片磚碎瓦,把炊具找出來擦拭得干干淨淨,開始燒火做飯。

孔比代家裡兩代6口人,分配了2間板房,眼下自己忙著准備年貨,丈夫蔣尕東和兒子蔣文學都在聯系著春節過后外出打工的事情。她說:“地震后天旋地轉、有死有傷,但是,生活信念不能垮。”

“帳篷課堂”幫助受災群眾端穩飯碗

大河家鎮陳家村也是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震后,各方救援力量有力、有序、有效匯聚,千方百計保障基本生活,為這裡的受災群眾生活安置“托底”。當地人社部門在這裡辦起了“帳篷課堂”,免費為受災群眾開展電焊、家政、護理等技能培訓。

“掌握電焊技能,在本地打工每天最少能掙300多元,一月能有上萬元的收入。”今年38歲的馬麻乃,是陳家村的受災群眾。1月13日培訓班開課,馬麻乃和妻子索哈非車商量,雙雙報名參加,一個學電焊,一個學家政。

“地震后磚木結構的老房子不能住了,自家蓋新房也要用鋼筋混凝土,學會了電焊手藝到哪裡都用得上。”馬麻乃這樣尋思著,對焊接鋼筋特別用心。每天下課后,他總是要練到很晚才走。

“經過15天的培訓,通過理論講解和現場指導,學員掌握了基礎知識、焊接要領和安全技術后,我們就發結業証。”楊學元是甘肅康縣聯創職業培訓學校的負責人,地震發生后,他立即籌集了方便面、礦泉水等物資趕往災區參與救援。后來,聽說當地人社部門要開展技能培訓,他積極響應,組織培訓教師來到陳家村安置點,搭起帳篷,現場開課。

在相隔不遠的一間板房內,擠滿了聽課的婦女,每個人都帶著小本,邊聽邊記,馬麻乃妻子索哈非車就在其中。組織授課的蘭州新區金點職業技能培訓學校,一面在這裡授課,一面通過上海、蘭州等地的家政公司聯系就業崗位。夫妻倆商量好了,學好技能,就一起出門打工,掙錢回鄉蓋“震不塌的新房子”。

“教技能、送崗位,讓受災群眾端穩飯碗,才能建設更美麗的新家園。”楊學元說。

據了解,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協調下,如今有近30家職業培訓機構來到積石山的各個集中安置點,為災區群眾提供免費技能培訓。

從殘垣斷壁中“站起來”

地震發生后,從新疆昌吉匆匆趕回梅坡村的馬華英,曾一度悲觀。他和父親二人過去幾十年的人生目標,就是打工掙錢蓋房子。2013年,他們攢錢蓋起了7間房,2019年攢錢蓋了9間房,2023年又花了幾個月時間精心裝修……

“我去年10月出門打工,才過了兩個多月,就發生了地震,新裝修的房子全被震‘酥’了,牆面裂開有巴掌寬,就像攔腰扯出了一道大口子,家裡一片狼藉,慘不忍睹。”馬華英回憶道。

后來,有兩件事改變了馬華英,讓他告別心理陰影,從殘垣斷壁中“站起來”了。一件來自參與救援的工人兄弟,另一件來自自己12歲的女兒。

地震發生后,正在當地開展鄉村振興建設項目作業任務的中鐵二十一局400余名工人“火線轉型”,晝夜不停作業,在48小時內吊裝搭建完成500間首批安置板房,接通電路、鋪設便道、新建水房和公廁。那幾天,積石山天寒地凍,腳下的地面硬如岩石,看著工人們用凍僵的雙手,刨挖管線溝槽磨出了血泡,馬華英感嘆道:“工人兄弟們患難與共,真心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板房建好,受災村民陸續搬入“新家”,架起爐火,燃起炊煙。很快,中鐵二十一局又接到了維修27所校舍的新任務。

馬華英的女兒馬婷是梅坡保安族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聽說受損的校舍正在維修,將在新學期開學前完工,心裡特別期待。馬華英領著女兒去施工現場看過幾次,回來后感慨:“為了搶抓春節前的有效工期,工人們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0點,非常辛苦,讓我們很受觸動。”

馬婷學習成績不錯,每學期都能得到幾張鮮艷的獎狀貼到家裡的牆上。以前,馬華英忙著打工掙錢蓋房子,對這些不放在心上。地震后,看著女兒在損毀的牆面上小心翼翼將一張張獎狀揭下來,馬華英說,自己突然非常感動。在殘破的老屋中,他找到了一個“幸存”的立櫃,將女兒的獎狀整齊地收藏起來。

“孩子愛學習,以后還會有更多的獎狀。我現在的目標是,等蓋好新房,和女兒一起再把獎狀貼滿一面牆。”馬華英說。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