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這是青島一座城市的牽挂,也是市民的一份責任

“挽留”海鷗三十載

張嬙

2024年02月05日08:23  來源:工人日報

一個冬日尋常的午后,輪班吃過午飯,王向東迅速開始當天第N次的巡檢。

如今,全國各地奔赴青島投喂海鷗的游客格外多,使得青島棧橋景區管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輪流執勤。

1.6公裡的海岸線上,數以萬計的灰白相間的海鷗騰空展翅,時而盤旋上空,時而跳躍海面,時而乖巧地停留在游客身邊吃食,沐浴著冬日暖陽的游客們因成功投喂而歡喜雀躍……這樣的畫面,王向東每天都看在眼裡、喜在心間,“人類保護海鷗,海鷗也在治愈著人類。”

1994年,青島發起“挽留海鷗”行動,從早期的官方行動發展到后來的市民加入,再到如今的全國游客奔赴而來,30年間,來青島過冬的海鷗種類由幾種發展到十余種,數量也從幾百隻增加到十幾萬隻,每天來到棧橋觀鷗的游客達3萬余人。

海鷗,改變了青島的人文環境,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為青島冬季旅游銜來了“金豆豆”。

緣起

位於中山路老城區的棧橋,被當地人譽為青島的“根”,今年58歲的王向東便生於此。據他回憶,六七十年代的青島海鷗極為稀少,偶能遇見,定是孩子們爭相追逐的對象。

據棧橋景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王萬波介紹,海鷗是海鳥類動物,每年入冬,成群結隊的海鷗就會從西伯利亞來到青島,在這裡度過長達半年的“暖冬”。

海鷗為何選擇青島?王萬波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棧橋海域魚蝦等海洋生物較多,礁石密布,利於捕食落腳﹔二是距離海岸不遠處有3個島嶼,島上灌木林立,便於海鷗夜間休憩﹔三是青島的人文環境友好,也是海鷗願意棲息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前,青島的海鷗尚未形成規模。直到1994年,青島市園林和林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希明看到海邊零星的幾隻海鷗,對鳥類有著特殊喜愛和研究的他不禁萌發“把海鷗吸引過來”的想法。

當年,一則“挽留海鷗”的倡議書在青島各大主流媒體發布,人們開始通過投喂的方式吸引海鷗。“那時候海鷗怕人,見人就飛,我們就把食物投放到海面。”王希明回憶,起先大家並不了解海鷗的食性,饅頭、谷物、面包……看到食物的海鷗果真三三兩兩地飛來啄食。

一段時間以后,海鷗漸漸靠近海岸線,有時還會在岸邊停留很久,人與海鷗的距離拉近了。

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年冬天,來青過冬的海鷗明顯增多。“海鷗之間也是有信息共享的,哪裡生態環境好,人類友善,它們就會‘告訴’同伴。”王萬波這樣猜測。

牽挂

今年65歲的陳興華是較早加入“挽留海鷗”行動的市民之一。家住棧橋附近,每天晨暮在此鍛煉是他多年的習慣,每年入冬,海面星星點點的白色海鷗,總令他駐足觀看良久。

看到倡議書,陳興華撥去電話詢問如何加入“組織”,共同愛護海鷗。跟隨王希明等專家的腳步,陳興華掌握了海鷗的投喂知識,並且義務做起了“宣傳大使”,他將這一行動告訴家人、朋友、同事,一傳十、十傳百,參與的市民越來越多。“總覺得這是作為青島市民的一份責任。”陳興華這樣解釋初衷。

這些年,為了“盡好地主之誼”,棧橋景區管理服務中心做了諸多努力。比如廣播循環播放如何投喂、愛護海鷗,醒目位置張貼文明觀鷗提示語,增加人力物力保護環境等等。各方努力之下,長達20多年的時間,冬天到棧橋喂海鷗成為青島市民入冬必做的事。

如果不是一場突發的疫情,可能青島人自己都未曾察覺:海鷗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牽挂。

2020年春節,一場“今年誰去喂海鷗”的討論在青島激烈展開。“疫情期間不能出行,許多市民聯系媒體、相關負責部門詢問,我們每天都能接到十幾個電話。”王萬波說,“大家最擔心的就是,今年沒人喂海鷗,明年它們會不會就不來了。”

通過發起倡議,當地許多愛心企業紛紛加入,每天免費提供400公斤適合海鷗食用的全麥吐司、干面包等。整整3個月,棧橋管理中心的4名工作人員,每天兩次手掰面包投喂海鷗。

“我們先是喊號子召喚,沒過幾天嗓子就啞了,又換成了吹哨子。”王萬波笑著說,海鷗是有靈性的,隻要哨聲一響,成群結隊的海鷗就向他們飛來,后來隻要他們出現在海邊,海鷗就會靠近,變換排列出波浪、旋渦等隊形表示歡迎。他說:“我們的制服是天藍色的,海鷗大概認得。”

官方投喂海鷗的舉動再次得到廣泛關注,市民頻繁致電詢問,還有許多人自發提供食物,一度令王萬波他們應接不暇。

2020年2月15日,青島普降大雪,空無一人的棧橋和海面被白雪覆蓋,4位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向高空拋撒著食物,縈繞在他們身邊的則是成群結隊的毛色雪亮的海鷗……這幅人、雪、鷗在一起的畫面,被一位攝影愛好者捕捉,美好得令人心生蕩漾。

回饋

“2022年10月5日,2023年8月16日……”王萬波清楚記得每年海鷗來去的精准時間。與海鷗朝夕相處多年,棧橋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早已和海鷗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王萬波的手機電腦裡存滿了不同年份、不同神態海鷗的照片,逢人便像炫耀自家孩子一般展示。

王向東是個“口是心非”的人,雖然抱怨著因為海鷗增加了環衛、巡檢、救援等一系列景區維護的工作量,但是每年臨近海鷗飛回的日子,他總是心心念念地期盼著,海鷗飛走以后“總是覺得沒著沒落”。

陳興華依然堅持鍛煉,與海鷗相關的一切他都特別上心,每每遇到不懂海鷗習性亂投食的游客,他總是上前耐心說明。王萬波說,陳興華並非個例,棧橋周邊許多老市民經常自發來到棧橋“巡邏護鷗”,管理中心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市民關於問詢海鷗、保護海鷗的電話。

“表面上看,是我們在保護海鷗,其實是它們在治愈著我們。”王萬波說,常年行走在棧橋,王萬波捕捉了太多人與海鷗互動的畫面,“人與海鷗”成為棧橋最為和諧的生態景觀。

近些年,王向東明顯感覺到“大家變了”,“從前大家也喜歡海鷗,可是因為不懂,總是伸手去摸,或者抓住一隻合影再放生”,如今這樣的行為已經不再發生。

人文的改善帶來了生態的變化。王萬波還告訴記者,早年海鷗都是11月下旬來青,4月30日離青,2022年提前到了10月5日,2023年則是8月16日,最近幾年,甚至出現零星海鷗常年留在青島的情況。

王向東發現,近幾年棧橋海域趕海的市民幾乎翻倍增長,“海裡的蛤蜊、魚蝦、螃蟹、海參、海膽越來越多,市民抓到以后現場售賣,肥美鮮甜。”王向東說,2023年夏天他們在海邊巡邏,看到成群的海魚靠近海岸,一路跟隨,這樣的奇觀令他們興奮了好幾天。

長達30年的守護,海鷗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饋著青島。2023年以來,來青島觀鷗的游客呈井噴式增長,每天多達3萬人次,也因此,王向東“抱怨”棧橋景區是青島唯一一處沒有旅游淡季的海域。長達半年的觀鷗季,為棧橋周邊的酒店、商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許多商家感慨“淡季變成了旺季,這些多出來的收益都是海鷗帶來的”。

再過兩年,王向東就要退休了。他說,到時還會以市民的身份繼續守護海鷗。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