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楊戌雷:二十余年扎根污泥處理一線

朱潔英

2024年03月05日09:43  來源:中工網

1mm的小孔,0.5mm絲線,8個等待差錯的紅燈警報,屏息凝神的穿越……

2024年1月14日晚,四川省成都市的國家超算成都中心外,五六名大國工匠圍攏在“穿孔引線”的長桌旁,無不為大國工匠楊戌雷捏著一把汗,生怕絲毫之差就觸動紅燈警報,功虧一簣。

隻見楊戌雷彎腰穩住下盤,雙眼盯緊小孔,除了拿絲線的右手,整個身體紋絲不動。一分多鐘后,絲線成功穿過小孔,未引起任何失誤警報,工匠們都為他激動歡呼。

這是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活動中的一個小游戲,任何失誤都逃不過機敏的警報器。楊戌雷玩得很專注,並成功了!也就是這份“較真”勁兒,讓楊戌雷20余年無怨無悔地沖在污泥處理第一線。

楊戌雷是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主任。他所在的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承擔著上海約三分之一的污水處理量,也是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

“我們廠一年的污水處理量大約有11億m3,相當於一年處理了81個西湖的年蓄水量。”楊戌雷的日常工作就是通過對設備設施的運行操作,讓污水達標排放。

“污水排放的硬性指標造成的壓力其實很大,我們經過幾十年的摸索,終於針對生產運營中產生的問題,做了非常實用的技術創新,壓力才有所減輕。”那也是楊戌雷摸索著成長與突破的過程。

zhengwen

楊戌雷在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活動節目錄制現場。中工網記者趙海山 攝

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調試,年僅29歲的楊戌雷擔負起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脫水三大系統的調試和接管工作。

這三大系統,直至今日也是國內處理規模最大、工藝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污泥工程。當時,包括楊戌雷在內的100人團隊,完全零基礎。當時負責干化的外國工程師,聽說楊戌雷的團隊平均年齡隻有二十多歲,不相信他們能夠成功。

無論如何,這根“硬骨頭”必須啃下來!

白天,楊戌雷在單位的鋼筋管道中爬上爬下、鑽進鑽出,摸管道、研究設備。晚上,他挑燈夜戰,翻圖紙、學原理,憑著一本磨破邊角的英文詞典,手寫近千頁的工作筆記,成為員工的技術寶典。此外,他一逮住機會就向外國工程師虛心請教。

一年后,楊戌雷帶領團隊全面接管污泥三大系統,污泥系統同時也達到了穩定運行的要求。

兩年后,外國工程師打算看干化系統是否正常運行,回訪時發現,運行工況意外的良好,一些不合理的設計也被改良優化了。他忍不住豎著大拇指對他說:“Yang,good job!”

接下來的幾年,楊戌雷繼續帶領團隊根據實際運行經驗,對設備、設施、工藝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升級提標優化,有效解決了“洋設備水土不服”等諸多問題。

而“不走尋常路”,是楊戌雷在技術升級改造上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有一次,楊戌雷等人遇到一個棘手的技術難題。系統的冷凝水排放裝置用於保持氣體暢通,但它們處在防爆區域中,有些甚至在0級防爆區——最高等級的防爆區,職工隻能採用人工抽水的方式處理。

每次職工都要彎腰抽水,一次一個半小時,每四個小時抽一次。“每次操作完之后,我們腰都直不起來。”

為了改良裝置,楊戌雷等人想過使用防爆機電設備,可一旦設備老化,就會造成防爆等級下降,這絕對不行。

為此,他們征求職工的意見,有人說:“能不能使用農村抽井水的手壓式抽水器?”

“小伙子可以啊,不走尋常路!”楊戌雷覺得方法很新穎,不按常理出牌,思維也拓寬了,便著手嘗試。“效果挺好,腰不酸了,但時間長了,手很酸……”技術還得繼續優化。

最終,他們在防爆區域外,接入一根壓縮空氣管路作為動力,再採用氣動隔膜泵和氣動單元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也就是說,在防爆區域中看不到任何用電設備,就能完成自動抽水。”原來需要人工抽水一個半小時的工作,改良后僅用5分鐘就能把水抽完,極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量。

“創新的關鍵是能產生價值,我們這種創新氛圍就非常好,大家都願意通過技改創新,解決一線職工碰到的實際問題。”楊戌雷欣慰地說道。

二十余年來,楊戌雷從一名水泵工人逐漸成長為污泥處理行業的領軍人物,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上海工匠,他帶領團隊形成了17項國家專利、30余項創新成果和技術措施、17個市級創新獎項,創造了屬於白龍港的經驗。

“日常生活中,每家都會有污水產生,所以我們的工作也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這也讓楊戌雷感覺到工作的重要意義,參加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活動時,他也沒忘記與其他大國工匠展開技術的交流探討。

(責編:皮博、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