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人才隊伍提出更高要求

“沒有捷徑可走,就是不斷創新”

盧越 張世光 韓韞超

2024年03月08日13:48  來源:《工人日報》

3月5日,在重慶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后,重慶川儀調節閥有限公司技術開發部工藝組工藝員劉平代表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一組對比強烈的照片——

一張是20多年前,他和工友們在車間忙碌地操作機械設備﹔一張是現如今,偌大的工廠裡隻見機械臂揮舞,生產現場井然有序。

“我們車間近年來投入了大量自動化生產設備,從訂單、設計、生產到售后,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控制。”劉平代表說起照片背后的變化。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這讓劉平代表深有感觸:“技術變革,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緊跟時代,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堅持創新理念,創造性開展工作。”

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一支有干勁、懂技術、善創新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這成為許多一線代表委員的共識。

“以前我們交付產品以年計算,后來以季度計算,現在正向以小時計算的目標努力邁進。”四川凌峰航空液壓機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劉忠代表說,“我們一線產業工人不僅是工廠智能化、數字化改造的見証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

從一名普通銑削工,到行業所熟知的特級技能專家,劉忠代表給出自己的成長關鍵詞:“持續的學習”。

2001年,劉忠代表所在的企業開始投身數字化改造,為了應對變化,他“斥巨資”5000多元買了一台電腦,又買來編程軟件,對照著一遍遍學習。“技術升級,首先觀念得變,不學習很快就會掉隊。”他直言,“三五年的時間,從加工理念到工藝就全變了。”

“我們這條線,職工爭相往裡進。”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一汽解放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鹿新弟代表說的這條“線”,是2023年一汽集團自主設計的奧威13L智能生產線。他講了個“雙向奔赴”的故事——高素質技術工人爭相上“新線”、擁抱新技術﹔“新線”面向更多高技能人才敞開大門。

老生產線需要100多個操作者做裝配,智能生產線上新后,整個裝配線隻需要4個人。“生產線上不需要那麼多人了,對人的要求卻大大提高了。”鹿新弟代表解釋,“以前每個工位的人隻會干這個工位的工作,現在要求操作者必須掌握整條生產線上所有工位的工作。不管哪個工位、哪個環節的設備出現問題,操作者都能馬上頂得上去。”

如何能“頂得上去”?“沒有捷徑可走,就是不斷創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席技師、航天三院239廠特級技師戴天方代表給出自己的答案。

35年來,靠著勇於挑戰、善於創新的勁頭,戴天方代表不斷改進工藝方法。他提出的“鏜銑結合”減重“絕技”,能夠將近百公斤航天艙段的重量精度控制在0.1公斤以內。

未來車間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戴天方代表看來,是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將來,技能與技術會深度融合,原來單一的作業方式也將發生很大變化。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應該積極探索現場工程師使用模式,推進技能人才‘跨界’培養使用。”他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引發一線代表委員熱議。

“建議從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入手,在教育的不同階段融入不同的教育內容,灌輸終身學習理念。”戴天方代表說,“還要正確引導從業人員的就業認知、職業認知,引導其系統規劃自身職業生涯。”

劉忠代表始終關注職業教育發展。“在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過程中,職業教育要培養更精、更專、更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他說,“職業院校解決的不應只是‘上學’的問題,更要解決社會需求的問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藝師劉爭委員建議,構建智能制造工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健全評價標准,通過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多渠道拓寬職業發展空間。“還要提升相關從業者的薪酬待遇,在人才落戶、職稱評審、技能等級認定等青年人才重點關注的領域,提供優惠政策,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他說。

(本報北京3月7日電)

(責編:皮博、韓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