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構建新型培養體系 助力勞動者向“新”而行

2024年03月11日09:21  來源:《工人日報》

清晨,天色微明,渤海灣畔的天津港便已經開始了繁忙的吞吐作業。這裡是京津冀的“海上門戶”,也是全國勞動模范、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代表的“徒弟們”——90多台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工作的地方。

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成衛東代表最關注的關鍵詞。在會場,有代表與他討論起一個問題——“產業工人要如何面對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等‘未來技術’對‘傳統技藝’的沖擊,盡快轉型升級,成為能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的新型勞動者”。

成衛東代表的答案是:“無‘人工’不‘智能’,新質生產力帶來的變化,絕非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是勞動者擁抱新技術、培養新技能不可或缺的動力。”

同樣忙著訓練AI的還有大國工匠、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師齊嵩宇。

“終於成了!”會場外,正在崗位上鑽研技術的齊嵩宇興奮不已。經過一年多的攻關,不依靠任何手部傳感器,僅通過頭戴式智能眼鏡,虛擬空間中的“數字手”首次成功具備了遠程操控生產車間裡的汽車制造裝備的能力。

在工信部、人社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的支持下,齊嵩宇正嘗試運用這朵“數字技能雲”,記錄技能大師們進行關鍵操作時的手法、手勢和行動軌跡。通過基於人工智能的視覺行為判定技術,即便是身處千裡之外的普通工人也有機會跟隨技能大師們的“數字軌跡”,學習“獨門技藝”。

“匯流才能成河。”得知齊嵩宇的攻關成果,高度關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代表興奮地說。近一年來,他也在進行相關調研。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豐富的應用場景,而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新型勞動者,同樣需要大型科學裝置、公共科研平台等新型培訓設施。”黃茂興代表在齊嵩宇的“數字雲”中找到了新靈感。他建議,政府支持有新質生產力創新資源要素的企業、高校牽頭搭建共享開放的科技賦能平台,創新“集成式訓練”的技術練兵模式。

這幾天,全國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焊接設備操作工——機器人”工種冠軍陳照春正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忙碌著。借助一行行數字代碼,他在為鍋爐三維環角柔性焊接特種機器人尋找改進柔性機構的方案。他的目標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讓車間裡的工人能夠操縱這台機器人在空間直徑不超過1米的鍋爐管道內完成精度控制在1毫米內的管壁焊接。“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無論是機器人研發人員還是一線工人,都要具備人機協同的能力。”他說。

在四川大學教授徐玖平委員看來,人機協同也是新型勞動者“必修”的職業能力。

徐玖平委員認為,新型勞動者隊伍既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科研人才,也包括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工具的應用型人才。對於兩者來說,通過職業教育培育人機協同的職業素養,有助於更好地釋放新質生產力。他建議,將人工智能技術教學納入職業教育通識體系。

“人機協同是勞動者技能晉級的必經之路。”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代表也持相似的觀點。他舉例說,“化身龍年春晚‘舞美擔當’的新鬆重載工業機器人,就是人機協同的經典案例。在這些機器人背后,是自動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電氣技術的全方位融合。”他建議,企業應當組建復合型數字化轉型團隊,整體推進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和能力養成,讓新質生產工具真正實現為“人”所用。

如何實現勞動者技能晉級?在位於西安市北郊的長安大學車聯網與智能汽車測試技術研究院,“融合”了新技術與新型人才培育的產學研一體化平台正在加速形成。

這裡擁有全國高校唯一的車聯網與智能汽車試驗場。我國道路交通智能檢測領域專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代表帶領團隊在一次次試驗中,培養該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多年來,趙祥模代表通過課程庫補鏈、實踐庫擴維、師資庫增效、評價庫保質,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鏈條。“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培育具備交叉思維、復合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我們要發揮學科優勢、科研優勢、師資優勢、平台優勢,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提升勞動者終身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過程。”

復合型創新能力的培育同樣需要制度層面的協同。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代表建議,科、教、產多方聯動,共同推動勞動者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實現以創新賦能創新。

(責編:盛月、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