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楊戌雷扎根行業二十余年,肩負守護一江碧水重任

與“泥水”打交道的藍領專家

裴龍翔

2024年03月18日09:00  來源:工人日報

上海浦東新區合慶鎮東側的長江岸邊,海鷗徘徊逐浪,堤壩上浪花陣陣。每每從此路過,楊戌雷都會覺得心曠神怡,也愈發為自己的工作自豪。

他所在的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就坐落在此,他是污泥處理車間主任,肩負著守護一江碧水的重任。

污泥作為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最后一公裡”,已成為污水治理的重中之重。80后的楊戌雷在這裡扎根20余年,親身經歷和見証了上海污泥處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突破職業“天花板”,從一名技校生逐步成長為國內污泥處理行業的藍領專家。

創造自己的經驗

在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城市治理現代化表現得格外具體:承擔著上海約1/3的污水處理量,一年相當於81個西湖的年蓄水量,日處理污泥就達486噸干基。就在21世紀初,污泥處理還是以填埋為主,上海作為特大型城市逐漸面臨著“污泥圍城”困境,“治水又治泥”成為上海水環境治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

楊戌雷的職業生涯在此時起步。進入白龍港污水輸送分公司后,他從泵站操作學徒工做起,默默跟著師傅轉現場、學技術,很快他便能獨立完成檢修任務,同時他還利用空余時間學習維修電工和鉗工。

楊戌雷所經歷的每個階段,總被外界贊譽是“年紀輕輕挑大梁”。憑借著好學和勤奮,他曾是原排水系統最年輕的泵站站長,負責管理5個泵站﹔26歲的他所負責的大型變電站規模在行業內首屈一指﹔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設成國內首例消化、干化、脫水全鏈條世界級“巨無霸”污泥處理中心,29歲的他調任污泥處理車間主任,擔負起8套消化系統、3套干化系統、26套深度脫水系統的接管運行任務。

沒有運行經驗,不明白系統構造,不熟悉機械性能,困難比預想的更大。“沒有經驗,那我們就在實踐中摸索,創造屬於白龍港的經驗。”楊戌雷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以廠為家,幾千根管道他幾乎都研究過,一幅幅復雜的工程系統早已刻在他的腦子裡,他帶領團隊以最短時間全面接管污泥三大系統。

與此同時,他對該系統在生產運行中存在的運行經濟成本過高、勞動強度過大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優化。曾經污泥飛灰倉存在卸料不暢的問題,卸灰時不是灰天灰地就是水漫金山。對此,外國專家給出解決方案是在倉體加裝電加熱,報價高達40萬歐元。楊戌雷通過對設備的仔細研究和琢磨,決定在閥門位置加裝幾根壓縮空氣的管道。在反吹流化風的作用下,污泥飛灰倉卸料不暢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而總花費不到3000元。

解決“卡脖子”問題

從小家住蘇州河邊的楊戌雷,對於水清沙白有著天生的執著。

他集聚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鼓勵自由探索。帶領團隊實施了一批科技攻關項目,攻克了一批依賴國外進口設施設備“卡脖子”問題。針對進口薄層干化設備價格昂貴、技術壟斷的問題,他牽頭完成國產化主機研發、系統設計與生產驗証,形成國內首套市政污泥薄層干化設備,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

楊戌雷通過探索國內首創的“全封閉式+頂部引流”的污泥技術新路徑,改造了原有敞開式爐渣收集裝置,徹底避免泄渣過程中粉塵外溢。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進口設備國產化的經典范式,在上海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普及率100%,該項成果已申報國家專利。

“馴服”國際先進設備並不是他的終點,白龍港污水廠作為世界污水處理量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之一,在國際大型污泥處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究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平台優勢和研究基礎,從跟跑到領跑才是楊戌雷的目光聚焦之處。

2023年,楊戌雷領銜研發大型污泥處理系統關鍵技術,有效提高污泥處理系統生產效率、規避了安全風險,年增產污泥處理量近1200噸干基,產生經濟效益約3100萬元。“未來污水處理廠”模型已於2023年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上展示。

要培養“一群楊戌雷”

“一個楊戌雷能怎樣,有一群楊戌雷才是好的。”自己走過的成長之路,楊戌雷想幫助更多年輕人走得更快更穩。

在企業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戌雷學院”應運而生。學院在減污降碳、無廢工廠、安全韌性等9個方向13個領域的污水污泥前瞻性研究對每一位職工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楊戌雷以理論知識講授、實際操作指導和參與項目研究的“三位一體”帶教法及“培訓中學、創新中學、實踐中學、交流中學”的“四學”模式,指導職工理論學習和崗位操作﹔帶領團隊參編污泥運行相關技術規程以及《污泥處理工》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填補了國內污泥工種教材的空白。

深知“被看見”的重要性,他格外重視帶團隊,不僅技術上傾囊相授,而且隻要發現一個好苗子,就為其提供成長進步的平台,先后培育了1名高級技師,14名技師、39名高級工等一大批緊缺技術骨干,多人次榮獲上海工匠、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

作為一輩子都與“泥水”打交道的藍領專家,楊戌雷的工作貌似平常無奇,但卻積澱著經年累月淬煉而成的珍重技藝,承擔著天藍水清社會民生的重大責任,飽含著常人不易承受的堅忍辛苦,這正是他對於“工匠精神”一詞的切身感悟。正如他在九十多場黨代表宣講活動中講述的那樣,綠水青山便是我們留給子孫后輩最大的金山銀山。

(責編:皮博、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