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從業28年,潘從明攻破關鍵技術瓶頸助力做好貴金屬回收——

滴水掘金,為產業強國貢獻“工業維生素”

康勁

2024年03月25日09:01  來源:工人日報

在許多人看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經是“人生巔峰”,但對潘從明來說,作為一名產業工人,高光的人生才剛剛被點亮。

“我們提取的鉑族貴金屬,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天宮升空,蛟龍下海,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這一個個大國重器,一旦缺少了貴金屬,都無從談起。我國的貴金屬儲量僅佔全球儲量的0.39%,資源有限,必須做好每一滴貴金屬的回收。” 潘從明說。

正是抱定了這樣的信念,潘從明帶領團隊先后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9項,完成各類科技創新項目228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43項,攻破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技術瓶頸,填補了國內外多項空白,囊括各類科技獎項30余項,建成了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貴金屬生產系統,為推動貴金屬冶金技術向高、精、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用恆心煉就“火眼金睛”

潘從明所在的金川集團,擁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銅鎳礦床,是全球知名的採、選、冶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企業,也是我國的鎳鈷生產基地、鉑族金屬提煉中心和北方地區最大的銅生產企業,為軍工、航天、電子、醫療等高新領域提供關鍵基礎材料。

從業28年,潘從明煉就了“火眼金睛”——能從銅鎳冶煉“廢渣”中同時提取8種以上稀貴金屬,並能准確判斷99.99%產品純度,他發明的“顏色判斷法”作為鉑族金屬精煉師的“絕技、絕活”被業界推崇﹔他主創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國內外貴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多項空白。

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走進金川集團銅貴公司潘從明創新工作室,滿牆的榮譽証書,見証了這位共和國的產業工人不平凡的奮斗之路。

提取鎳金屬之后的礦石廢渣中有20多種金屬元素,6種鉑族貴金屬就伴生在裡面。如何能從黑乎乎的鎳礦廢渣裡高效提取出更多的貴金屬呢?為了搞明白這個課題,上萬個日日夜夜裡反復試驗的潘從明,堅持啃下了120余冊專業書籍,寫下了80余萬字的學習筆記,掌握了貴金屬精煉提取過程中涉及的800多個化學方程式。

從廢渣變成液體,從液體變成貴金屬,每一種貴金屬提取要經過20多道工序,有200多個技術控制指標。在大量研究的過程中,潘從明發現,提純時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控制指標都會讓溶液產生不同的色彩變化。

不斷觀察總結顏色變化,上班時隨身攜帶彩筆,將各種溶液的顏色一一對比畫到紙上,再逐個對照、修正。深紅色—紫紅色—血紅色—黃紅色……一個橄欖球大小的錐形試劑瓶在潘從明的手中嫻熟地轉動著。

久而久之,他的眼睛雖然戴上厚厚的鏡片,但卻越發專注、明亮、敏銳,能在渾濁的液體中,觀察出極其微妙的色彩變化,甄別和捕捉著那些若隱若現的貴金屬分子。

“溶液中帶有藍色,說明含有銅雜質﹔溶液中帶有紅色,說明含有鐵雜質﹔鉑的溶液若是深紅,說明純度不夠﹔銠的溶液若顯粉紅,說明純度達標……” 他創造的“顏色判斷法”,使貴金屬的精煉次數比過去大幅縮減,顛覆了沿用30多年的傳統精煉工藝。

用匠心鑄就“工業傳奇”

潘從明說,“創新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幾代人的事。我們今天能取得點滴成就,其實是大量吸收了前人揮洒的汗水。”

為了使先進的萃取工藝能夠成功應用,潘從明帶領團隊成員查閱各類資料,調研國內外同行企業的情況,交流借鑒經驗﹔請教相關專家,反復研討制定實驗方案。兩年內,他帶領團隊進行了近2000次實驗研究﹔有120多個日夜他幾乎吃住在實驗現場……最終,篩選搭配出了合適的試劑和與之匹配的工藝,實現了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

不止如此,潘從明還成千上萬次地模擬實踐各種冶煉工藝,優化再優化,不斷推出新工藝新設施——

為了實現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的清潔高效回收,解決了沿用38年的傳統工藝存在的原料適應性差、資源利用率低、清潔性差等技術瓶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自主設計研發了以高硼硅玻璃為材質的玻璃冷凝器和PVC材質的篩板氨水吸收塔的成套回收裝置,首次實現了貴金屬廢氣中微量貴金屬、酸類、氨類試劑等的高效回收,在提高貴金屬回收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精煉成本。

心傳身授帶出一流團隊

作為“潘從明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潘從明組建團隊、培養人才,將自己“絕技、絕活”的精髓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事和徒弟們,並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積累的操作經驗以及技術成果匯編為30余萬字的培訓教材,供貴金屬冶煉工技能提升使用。如今,他領銜的勞模工作室,成為西北地區首個貴金屬冶煉行業中聯合職業技能塑培、科研攻關、技術交流等活動單元為一體的群眾性創新基地,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徒弟王得瑜在潘從明的磨礪下脫穎而出,在短短4年間便有了3項專利和2篇論文,成為了提純一班的班長。多年來,潘從明先后培養貴金屬冶煉人才達百名以上,為貴金屬產業輸送了大量朝氣蓬勃、願意學習技術的青年才俊。

提及未來,潘從明信心滿滿地說:“中國工人完全可以依靠自己,解決世界性技術技能的難題,今后我們還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廣泛借鑒,尋找新思路,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貴金屬領域將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潘從明帶領團隊又瞄准新的領域——從各種二次資源中提煉貴金屬。他說:“技術沒有止境,也沒有最好,隻有往更好的方向走,把稀貴金屬冶煉技術持續做優做強,為工業強國貢獻更多‘工業維生素’。”

(責編:皮博、韓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