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東營工會:傾心服務,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

訊員 余俊 記者 車輝

2024年04月28日09:20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日升日落間,工人們搭建好人工鳥巢后,一隻隻東方白鸛安居在此,開啟了它們的東營生活﹔河務職工完成黃河險工控導巡查,在戶外勞動者驛站小憩﹔津維高鐵東營黃河公鐵大橋建設現場,工友高歌一曲褪去一天的乏累……平淡之中歲月安詳,皆是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採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是對勞動者的謳歌禮贊,也是工會“娘家人”默默的執著守護。

有一種服務叫暖人暖心

解燃眉之急,溶魚水之情。

生活總有困境不期而遇,坎坷終會令人力不從心。雪中送炭又怎是一番情真意切能道盡。在張真真看來,工會給予的是“娘家”的依靠,更是家庭今后的希望。

“如果不是工會救助,我可能房租都交不上了。”得到幫扶的張真真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過往。她是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名基層職工,2017年做過腦垂體手術。2019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一直服藥的年邁老人,還有欠債。生活本已艱難,可未曾想屋漏偏逢連夜雨,2022年病情復發,她每兩周就要去一趟北京復查。每月工資杯水車薪,為了省錢,她選擇加入醫院實驗組,服用試驗用藥。開發區工會工委得知她的情況后,為她提供了醫療費用援助、生活補貼等一系列幫扶,逢年過節走訪慰問。

職工冷暖挂心頭,最是情深。近四年來,東營市總工會共爭取中央、省財政困難職工幫扶資金1061萬元,慰問困難職工、困難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因公犧牲民警家庭、疫情及春節期間奮斗在一線的職工等1.36萬人。東營區受助職工王國濤說:“工會對我們的幫助確實是太大了,送來的不僅是溫暖,更是生活的希望。”

把幫扶送到心坎,更要送進四季。春風送崗。2024年工會就業服務現場招聘會上,90余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4500個,活動現場接待求職者6300余人,2600余人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夏送清涼。為戶外高溫作業的勞動者送慰問、送安全、送健康、送文化,讓他們在辛勤工作的同時感受到工會的關懷和溫暖﹔金秋助學。資助了740名困難職工子女圓夢學堂,為300名一線職工發放了求學圓夢學費補助60萬元。冬送溫暖。為103戶在檔困難職工發放了317萬元的補貼,確保他們溫暖過冬。此外,市總工會還擴大了“兩癌”篩查范圍,讓來自1059個單位的2.7萬名女職工受益,為她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有一種服務叫如願以償

溶魚水之情,送心之所盼。

皆言念念不忘終會得償所願。看著黃河靜靜流淌,宮家管理段五庄控導站職工楊慶強和同事經過近3小時徒步巡河后,終於在距黃河不到30米的工會戶外勞動者驛站休息下來。而這樣一所驛站正是全體河工的心願。

“喝杯熱水,歇歇腳,還能把巡查發現的各種情況現場及時匯總,沿黃驛站對我們幫助太大了!”楊慶強說,每到黃河汛期,大家就需要24小時駐守在重要防洪工程處,“以前都是搭臨時帳篷,現在就能直接住在黃河岸邊的驛站裡,不僅解決了后勤保障問題,而且防汛時就成了前沿指揮所,這裡更像是我們的家了。”2023年,黃河河務局宮家管理段五庄控導站工會戶外勞動者驛站被評為全國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

護大河安瀾,河工在前線,工會在一線。東營市總工會投資40多萬元,與黃河河口管理局工會聯合建設沿黃驛站9處,按照洗手台、小冰箱、儲物櫃、維修工具箱、電視機、無線網絡等“十個一”標准化設立便民設施,滿足職工所需所盼。

在西城蒙山路愛心驛站,環衛工李峰每到飯點都會在這裡用微波爐熱加熱飯菜﹔在廣饒郵政樂安支局驛站,快遞員劉凱每天干完活后都來充電、休息﹔在墾利區勝坨化工園區入口處的司機之家,大貨司機李恩明不僅停車方便,洗澡、睡覺也不再是問題。在全市像這樣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共有271家,直接服務職工7.82萬人次。

戶外勞動者驛站服務對象中相當一部分人群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東營區聚力破解轄區5000余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管理與服務難題,率先建成全市第一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服務驛站,引入美團等平台機構,實現了外賣派單、歇腳等待、便民服務、低價就餐等多元化服務,以真誠而貼心的服務吸引了外賣小哥、代駕司機的建會入會。

市總工會實施新就業形態“1+7+N”擴面提升攻堅行動,目前吸納快遞、貨車司機、網約派餐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2.6萬人加入工會組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作為工會工作重點關心對象,市總工會一方面以最美戶外站點選樹來推動工會服務陣地建好用好,選樹市級最美站點97家,20家獲全省最美站點,11家獲全國最美站點,在各縣區打造了24小時不打烊的司機之家﹔另一方面不斷豐富精准的服務供給,在日常便民服務基礎上延伸出愛心助餐等一系列特色服務,解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有一種服務叫感同身受

送心之所盼,惟將心比心。

上班之后孩子怎麼辦?小孩“看護難”牽扯職工精力,難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以至於夏女士專程為康洋社區送來一面錦旗,“感謝大家的辛苦付出,幫我們解決了孩子無人看管的大難題。”

康洋社區位於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區域,轄7個居民小區和紅星美凱龍、東城萬達廣場、眾成星街3處大型商業圈及百余家商鋪,職工多、商戶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多……為解決職工子女寒暑假期看護問題,開發區工會工委將康洋社區設為“工助未來”職工子女托管托育的試點社區,以“工助未來·HUI暖春苗”項目“托”起孩子們的精彩假期,“托”穩了職工心。1月27日,市總工會“工助未來”寒假托管班開班暨市技師學院、市中等專業學校實踐基地揭牌也在康洋社區正式啟動。

如何讓托管托育“托”得豐富、“托”得精彩?除了基本的學習輔導和安全教育外,東營區總工會建立職工子女托管托育全鏈條標准化體系,河口區總工會打造內容豐富的“課程菜單”,墾利區總工會發動社會組織、志願團隊開展研學教育寓教於樂,廣饒縣總工會推進大企業開班,利津縣總工會推出醫療保健與托育早教融合新路子。

按照“黨工共建、工會搭台、多元參與”的原則,市總工會與政府部門、群團組織、第三方社會組織形成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積極鏈接,延伸“工會+”協同辦班,形成“驛站式、單位式、市場式、社區式、志願式”托管五大模式,實現了針對性、便捷性、普惠性的靈活服務。還統一了“工助未來”職工子女寒暑假托管托育班建設標准,發布了開班安全須知,全面穩妥推進愛心托管服務工作。

近一年來,全市開辦托管班336班次,開展特色服務200場次,托管職工子女1.2萬余人。我市“工助未來”托管托育服務品牌被山東省總工會採用並全省推廣,《工助未來》工作視頻榮獲全國總工會女職工工作微視頻一等獎。

有一種服務叫責無旁貸

惟將心比心,謀長遠之策。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終究不是和風細雨,遇事見真章,要解一時之急,也要解長久之困。對於工會提供的維權服務,河口的閆師傅豎起了大拇指。

2012年2月,閆師傅入職某公司擔任理貨員。公司一直未簽訂勞動合同,也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2021年8月,閆師傅在工作期間不慎摔傷,經工傷鑒定勞動功能障礙程度為9級。“醫療費都是我自己付的,前前后后找公司不知道多少次了也沒解決。”閆師傅說,走投無路后就來到河口區總工會申請法律援助。

今年1月,在河口區總工會和區人社局勞動仲裁院的幫助下,閆師傅順利拿到了各項工傷待遇20萬元,壓在心頭三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多虧了河口區總工會為我討回公道,讓我挺直了腰板爭取到應得的權益。”

面對公司的無故辭退,東營區的張女士也是第一時間找到了東營區總工會。2023年9月1日,張女士到某公司負責銷售工作。10月31日下班后,公司通知張女士已被辭退。“我去找到公司領導評理,但公司領導對我置之不理。”張女士說,工作期間公司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便主動找到東營區總工會申請免費的法律援助。

在援助律師的建議和指導下,張女士向被申請人提起仲裁。案件經仲裁庭依法主持調解,在2023年12月份公司一次性向張女士支付工資、兩倍工資差額、賠償金、加班費等共計11508元。2024年1月,她特意向東營區總工會送來了一面錦旗。

職工有需求,工會有行動。為了方便職工切實維護合法權益,東營市總工會推動“工會+”模式,建設市、縣區、鎮街、園區、企業工會法律援助陣地,在重大項目現場設立“農民工權益保障工作站”,提供零距離法律服務。成立工會法律服務律師團,組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勞動爭議調解員、兼職仲裁員隊伍,聯合人社、司法、仲裁、法院等多部門,打造“調裁訴”一站式多元化解法律服務,2023年以來,全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836件,為職工群眾挽回經濟損失2200余萬元。東營區總工會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委員會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等4部委評為全國工作突出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有一種服務叫凝心鑄魂

謀長遠之策,求志同道合。

豐富的文化服務滿足廣大職工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人、以文鑄魂、以文弘業,凝聚起磅礡的精神力量,團結帶領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東營市總工會開展“文藝輕騎兵 送戲到基層”活動,深入重大項目工地、勞動競賽一線、勞務市場等產業工人和農民工集中的地方送文化、送演出。在津濰高鐵項目工地,“文藝輕騎兵”的演出展現了鐵路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豪邁與擔當﹔在山東威瑪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文藝輕騎兵”為300多名一線職工送上愛心物資和精彩演出﹔在金湖社區居民廣場,“文藝輕騎兵”帶來的歌舞、快板、變臉、戲曲等節目傳承紅色精神、弘揚傳統文化、歌頌美好生活……為時代放歌、為人民起舞,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演出,一個個喜笑顏開的喝彩,讓人感受到職工的期待與認可,展現了當代工人的自信昂揚、豪情萬丈。

與時代結合、與生活結合,工會的文化服務從劇場裡“走出來”、在光影中“活起來”。秦金武、趙英麗、崔懷鵬、王吉祥、劉清明……我市一大批攝影愛好者成為了見証人,他們用鏡頭對准一線職工、取景項目工地、聚焦平凡勞動者,定格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記錄各行業職工愛崗敬業、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春節我在崗”攝影作品征集、“憶往·迎新”老照片、短視頻隨手拍等一系列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東營華聯石油化工廠職工張長輝說:“看到那麼多職工春節期間堅守一線,舍小家顧大家,給我帶來了鼓舞和力量。”

文化藝術也從“雲”上來,線上、“雲端”讓服務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以“中國夢·勞動美”為主題,舉辦全市職工攝影、書畫剪紙、征文、主題閱讀等各類比賽,以優秀作品弘揚時代主旋律、網聚職工正能量。成立油地勞模工匠宣講團,開展“開新局·勞模說”品牌宣講,圍繞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形勢政策教育、三種精神教育,面向基層、面向職工開展有特色、接地氣、入人心的宣傳宣講活動500多場次,覆蓋油地職工48萬人。打造8個全市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獲省級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責編:盛月、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