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全國工會重點工作創新案例選登

2024年04月28日09:34  來源:《工人日報》

4月26日,全國總工會召開會議發布全國工會重點工作創新案例。為落實今年全總“559”部署安排,實施典型標杆的選樹培育和示范推廣建設工程,全總定期分領域發布全國工會重點工作創新案例。目前已發布兩期案例共262個,現節選刊登此次發布會上進行交流的15個創新案例,供各級工會學習借鑒。

雲南省總工會

創新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 助推滇中引水工程高質量建設

雲南省總工會創新競賽組織,首創“1+6+N”組織協調保障機制,“1”是省內首家建設工程工會聯合會——滇中引水建設工程工會聯合會,“6”是麗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紅河段6個分會,“N”指全體參建單位,整體部署推進,層層嚴抓落實。在開展“七比一創”“六比一創”年度勞動競賽的基礎上,開展“百日攻堅”“百日沖刺”“鏖戰100天”“決戰100天”“百日決戰”“百日大干”勞動競賽,進一步激發了參建職工勞動熱情,確保工程投資建設任務安全、優質、高效完成。

通過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培養選樹各級優勝集體297個、優秀個人803名,其中全國勞動模范1名、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8個、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名,省勞動模范2名、省五一勞動獎和省工人先鋒號71個、省“三八紅旗手”1名,“雲嶺工匠”2名,選樹典型和模范培養工作成效顯著。助力全面創新,聚焦工程“六項世界之最”和“十大世界級技術難題”,成功打造段朝杰、白芝勇等各類創新工作室5家,持續為科技攻關搭建平台。積極評選創新先進集體和標兵,激發參建職工創造熱情。產生專利、工法等技術成果357項,為高效推進工程建設作出了貢獻。

重慶市總工會

推動勞模參政議政納入制度性安排

重慶市總工會注重充分發揮勞模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將勞模參政議政納入制度性安排,即從2024年起,重慶市政協會議每年邀請不少於5名勞模代表全程列席會議。

一是領導重視、高位推動。重慶市總工會主要負責同志親自安排部署勞模列席市級重要會議有關工作,積極爭取市委分管領導支持,並及時向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主要領導匯報﹔市政協主要領導親自安排市政協有關部門具體負責、積極落實。

二是精選人選、發好聲音。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重慶發展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精心邀請5名來自大數據、新能源汽車、教育、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勞模列席市政協會議。會前進行專題培訓,會議期間勞模代表共發言12次,提出“深入推行學校與企業共育人才”等建議7條。

三是強化宣傳、營造氛圍。邀請國家、重慶市主流媒體全程報道勞模代表列席會議有關情況,工人日報、重慶日報、華龍網、上游新聞等新聞媒體聚焦勞模代表報到、列席會議、討論發言等共計推出新聞稿件11篇。

北京市總工會

深化“雙溝通” 破解建會入會難題

北京市總工會貫徹落實中國工會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深化完善以職工溝通會和企業溝通會為主要形式的“雙溝通”工作機制,推動工會組建、發展會員,破解建會入會難題。

職工溝通會是指利用職工休息時間在職工密集區域“擺攤設點”,面對面宣傳政策、推介服務,吸引零散就業人員、農民工、小微企業職工加入工會組織。職工溝通會分為三類,“市級溝通會”每半年舉行一次,全市各街道鄉鎮總工會、園區樓宇工會在各自屬地同步開展職工溝通會﹔區總工會設立“區級溝通日”,每月各區統一舉辦職工溝通會,明確主題,統一行動﹔各街鄉總工會、園區工會、商務樓宇工會每周開展一次職工溝通會。企業溝通會則是工會干部們主動上門,向企業負責人宣傳工會在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充分了解企業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制“服務包”﹔搭建企業間互通有無、擴大交流的平台,爭取企業支持建會。

自2018年開展“雙溝通”以來,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市共召開37885場職工溝通會,職工咨詢人數84.43萬人,現場申請入會職工21.35萬人,實際採集會員144.4萬人﹔召開企業溝通會21700場,共涉及2.59萬家企業,依托溝通會已建立工會組織企業1.61萬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工會

聚焦“進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大力推進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隊伍建設

新疆共有社會化工會工作者2200余人,他們活躍在基層一線,在推動工會組建、服務職工、激活基層等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系統設計部署。區總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帶隊調研、專題研商、專項部署,2023年修訂《社會化工會工作者聘用管理辦法》,優化解決招錄使用、崗位設置、經費保障、職業發展等難點問題。

二、規范招聘管理。按照區總統籌、地州市招聘、縣市區管理、基層使用的原則,嚴格招錄程序,由縣市區工會與社工簽訂勞動合同,統一定崗到基層工會從事專職工作,制定具體的管理考核制度,納入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社工年流失率低於1%,隊伍穩定性高。

三、改善薪資待遇。社工工資在全總300元/人/月補助的基礎上,區總按照不同區域不同標准給予補助。目前,全區社工月實發工資不低於3100元。2023年,全區社工增加繳納“住房公積金”。

四、促進職業發展。建立職業發展通道,根據業務能力、履職年限、工作實績、考核結果等因素,給予社工相應的職級和薪酬待遇。推動落實崗位與職級並行制度,擇優推薦社工擔任鄉鎮(街道)、開發區(產業園區)工會專職副主席候選人或區域(行業)工會聯合會主席、副主席候選人。

湖北省總工會

構建“檢察+工會” 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協作機制

湖北省總工會聯合省檢察院印發《關於構建“檢察+工會”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協作機制的通知》,明確建立健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與檢察監督協作機制,推動實現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與檢察監督雙向賦能,共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更好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湖北省各級工會和檢察機關探索建立溝通聯絡、會商研判、專項行動、線索移送、調查配合、檢察建議、法宣聯動等7項協作機制。定期召開會議,雙向通報涉及勞動權益保障領域的重要工作部署和案件辦理情況,推進雙方相關信息共享和數據交換。針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普遍性、典型性問題進行分析研判,強化對依法懲治惡意欠薪、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經濟權益等重點工作的監督合力。

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發現的勞動領域違法問題線索,屬於檢察機關監督范圍的,及時移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對符合條件的案件依法開展檢察監督。工會組織可派員作為特邀檢察官助理,參與相關案件調查、聽証、整改成效評估等工作。雙方深入園區、企業,聯合開展普法宣傳、法律服務等,達到“辦理一案、規范一類、治理一片”的效果。

工會組織和檢察機關強化工作統籌,明確責任分工,整合隊伍力量,發揮專業優勢,搭建運行通暢、高效便捷的矛盾糾紛化解平台,形成多元協同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治理格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

創新建設“一地六園N點”新時代產業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地

為不斷提升新時代產業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力,2023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總工會創新打造“一地六園N點”新時代產業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地。

實踐地採取“一地六園”模式,主要打造思政園、文化園、勞模園、勞動園、工匠園、產改園和各具特色的實踐點,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全景展示全區廣大產業工人的拼搏精神和時代風採。經過不斷溝通協調和反復調整修正,截至目前,思政園、文化園和勞模園已經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勞動園、工匠園和產改園正在建設完善中。

實踐地已經成為宣傳、弘揚、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基地,充分發揮了典型引路、匯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引領作用,帶動各市、縣(區)建成勞動公園、勞模廣場、工匠園、勞模林、勞模精神宣傳長廊等160余處,在機場、火車站、醫院、市民大廳等公共場所開通“勞模優先”綠色通道50多處,推動勞模工匠宣傳走進基層、走進生活、走進職工群眾,讓“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不斷煥發新的時代光芒,在全社會奏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強音。

浙江台州市總工會

“以技提薪”助力“共富先行”

浙江省台州市總工會把“以技提薪”作為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統籌建設產業工人成長鏈、分配鏈,完善技能要素參與薪酬分配機制。2022年全市技術工人平均薪酬同比增長9%,2023年新增技能人才7.61萬人、高技能人才2.72萬人。

系統化謀劃建設共富路。實施技能培育、技能就業、技能競賽、技能創富、技能協商等5大技能提升行動。選取100家試點企業,探索形成技能等級提升、技術入股分紅、技術貢獻獎勵、技能競賽獎勵、股權投資激勵、職務崗位晉升等六大“以技提薪”標准化操作法。

標准化落實暢通成長鏈。印發《台州市職技融通改革實施方案》,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每年培養1萬名學歷技能“雙証”人才。出台《台州市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設置指引》,技術工人最高可任首席技師,薪酬與企業副總持平,部分企業技術工人薪酬整體高於管理人員。

規范化協商優化分配鏈。出台《行業性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規范》,推動簽訂集體協議5500份、區域性協議89份、行業集體協議35份,覆蓋企業6100家、職工60多萬人。出台《台州市上市公司技術工人股權激勵改革方案》,目前73家上市公司普遍實施了股權激勵。

廣東廣州市總工會

強化數據支撐聚焦三大重點 高質量編制集體協商參考信息

針對集體協商工作中職工不會談及協商雙方信息不對稱、參考數據不准確等痛點問題,自2019年起,廣東廣州市總工會連續六年發布《廣州市主要行業職工薪酬福利集體協商參考信息》(以下簡稱《參考信息》),應用覆蓋企業1.8萬家。

一是聚焦協商實踐。2024年《參考信息》數據由專業機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抽樣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相結合、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從廣州下轄的11個區的1304家企業樣本中獲取。薪酬數據包含了21個主要行業、新五大支柱產業、社會組織、“三項工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薪酬數據,時效跟隨性較強,覆蓋也較為全面,全景呈現廣州主要行業薪酬福利真實情況。

二是聚焦新業態領域。近三年聚焦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單獨成章重點分析薪酬數據。增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福利情況,梳理各級各部門的政策,為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提供專業數據參考。

三是聚焦高質量發展。2019年探索發布全市15個主要行業職工薪酬福利信息﹔2020年、2021年將行業范圍拓展到20個﹔2022年新增了新能源汽車制造業及電商直播行業兩個發展迅猛的新興行業﹔2023年進一步優化行業結構,首次發布數字經濟行業薪酬信息。

山東濟寧市總工會

海能電商園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站點“九號議事”打通勞動關系治理“微循環”

針對城市商務樓宇數量多、企業聚集的實際,以及商務樓宇勞動關系治理“缺抓手、缺載體、缺平台”的問題,海能電商園創新設立樓宇勞動關系綜合服務站,探索出樓宇“自我管理、自我調解、自我服務”勞動關系治理新模式。

一、建陣地,議事有了新平台。勞動關系綜合服務站創新推出樓宇“九號議事”協商機制,每月9號舉辦協商會議,實行“1+2”運行模式,“1”個總召集方,由樓宇黨組織成員單位輪流擔任﹔“2”個工作機構,即議事會和理事會,通過企業和職工自主參與,暢通交流渠道,拉近彼此距離。

二、解難題,議事議出金點子。“九號議事”突出“有事你說、缺啥你提、有話咱問、有利咱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機制,協商出好建議、金點子,達到了匯集資源解難題、提升服務助發展的良好效果。

三、列清單,議事構建大和諧。為保障“九號議事”有效實施,服務站建立了“共享資源”“企業需求”“服務項目”三張清單機制,實現資源和需求精准對接。

“九號議事”已舉辦協商會議40余次,議出了“人才夜市”“和為貴調解”等一批服務品牌,“人才夜市”入選2020年山東就業“地方創新事件”。

福建龍岩市總工會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全面推行“驛站楓橋”維權服務機制

2023年,福建省龍岩市總工會積極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工會驛站為載體,以福建工會“園區楓橋”為樣本,探索構建“驛站楓橋”維權服務機制,形成覆蓋市、縣、鄉鎮的高效便捷維權服務工作體系。市總工會牽頭與法院、司法行政、人社等部門簽訂合作協議,會同17家聯盟單位建立維權服務團隊,推動簡易調解、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法律援助等向工會驛站延伸,建立驛站簡易調解、職工服務中心快速調處、勞動爭議便捷審理、重大案件聯動調處等機制,促進勞動爭議“預、調、裁、審”全流程有序銜接,全新打造“工會+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人社+N”協同聯動工作模式。同時,積極拓展工會法律服務線上功能,以“驛站楓橋”二維碼形式鏈接工會勞動爭議調解員和兼職仲裁員、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法律志願者、社會律師、人民陪審員等“工”益力量,實現維權服務24小時“不打烊”。

截至目前,福建省龍岩市共計建成“驛站楓橋”百余家,受理勞動爭議咨詢千余件,調解成功800余件,涉案金額近千萬元,與法院、勞動人事仲裁院等單位對接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百余件,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60余萬元。

江蘇省總工會

實施康乃馨服務計劃 聚力解決女職工“急難愁盼”

針對母嬰室普遍閑置同時女職工專項服務陣地缺乏狀況,2021年江蘇省總工會提出服務女職工全周期理念,實施女職工康乃馨計劃,建立康乃馨服務站,並在全省統一服務LOGO,為女職工提供“就在身邊”的一體化服務平台。

江蘇各級工會加大力度為女職工辦實事解難事,一是推動在女職工集中的區域、行業和用人單位建立康乃馨服務站,並實施“三亮”(亮牌子、亮身份、亮服務),使女職工看得見、找得到。二是省市縣均成立康乃馨專家服務隊,匯聚婦幼、心理、法律等專家2500多名,深入各康乃馨服務站為女職工送知識送健康送服務。省總工會連續三年為全省新增康乃馨服務站送專家服務2300多場。三是每年三月全省聯動組織到康乃馨服務站過節。2024年將突出女職工技術技能人才、新就業形態女性勞動者群體,推出賦能宣講、專家面對面服務、特別關愛等系列服務。

目前,全省已建康乃馨服務站2940家,康乃馨專家志願服務隊551支,開展“專家面對面走基層”8489次,服務女職工130多萬人次。

河北省總工會

請“工匠”走進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講故事”

2017年,河北省總工會在全省開展了“河北大工匠”尋訪宣傳活動,並邀請“工匠人物”走進省政府新聞發布廳,面向新聞媒體和全社會“講工匠故事”。

一、積極探索創新。為充分講好“工匠故事”,2020年“五一”前夕,經積極協調爭取,決定利用省政府新聞發布廳,現場“打捆”講述“工匠故事”。4月28日,10名“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走進發布廳,同媒體“面對面”交流。二、完善制度機制。省總工會聯合省有關部門制發活動方案,明確每年“五一”前夕在省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辦記者見面會,集中發布“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見面會以“答記者問”形式,由工匠本人講述自己精益求精的奮斗故事。三、集中力量宣傳報道。依托政府新聞發布的力量,各級媒體在會后合力宣傳“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見面會實錄被國務院新聞辦全文發布,被省委網信辦全網推送,《河北日報》、河北新聞聯播、長城新媒體推出系列專題專欄報道、刊發“工匠精神”公益廣告,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也進行了全方位報道。

借助權威平台獨有的裂變傳播效應,通過多角度講好工匠故事,多層次擴大受眾范圍,多形式形成濃厚氛圍,見面會累計在線觀看人數超千萬,每年幾十家媒體進行轉發宣傳,“河北大工匠”品牌愈來愈響亮,在全社會營造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

陝西省總工會

打造科技節創新平台 激發職工創新創造活力

陝西省職工科技節2010年由省政府與省總工會第21次聯席會議批准設立,每兩年一屆。近年來,陝西省總工會聯合省科技廳、人社廳和國資委,成功舉辦七屆職工科技節,打造職工創新、人才培養、數智運用的高質量平台。

一是打造創新創造的“強引擎”。七屆科技節累計產生優秀“五小”創新成果5000余項,創新“達人”900多名,命名160個省級示范性創新工作室、13個省級創新工作室聯盟。創客平台、創客工廠、智創工會、金點子征集等一大批“五小”群眾性創新創造活動在各級各類企業蓬勃開展。

二是構筑創新人才的“蓄水池”。以職工科技節為載體,推動形成覆蓋省、市、產業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先后培育7名大國工匠、140名三秦工匠、40名卓越技術技能人才、369名陝西產業工匠人才、500余名市級工匠,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是深化數智工會的“實踐地”。依托陝西工會網上服務平台,實現所有項目線上申報評審、技能比拼、成果展播,為廣大職工提供了便捷的學習途徑。“三秦工匠大講堂”“創新微課程”上線“全國產業工人學習社區”、陝西工會APP,吸引越來越多的職工加入到技術創新隊伍中,為企業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安徽省總工會

創新開展“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 就業援助行動 促進勞動者在家門口就業

為幫助勞動者在家門口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緩解企業“招工難”問題,安徽省總工會連續3年開展“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全省工會就業援助行動,推動其融入社會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堅持大事大抓特抓。安徽省總以“一年抓幾件事”的狠勁和“幾年抓一件事”的韌勁,連續3年把“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就業援助行動作為開年的第一件大事和貫穿全年的頭號任務來抓,“一把手”既挂帥又出征,建立“領導+部門”包保機制,每位省總領導及機關部門聯系包保2個市,確保活動取得實效。二是堅持品牌化戰略。省、市、縣三級工會聯動,每年正月在同一時間舉辦統一招聘會,全省一盤棋一個調,構建“鋪天蓋地”大宣傳格局,做到家喻戶曉,擦亮叫響“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品牌,不斷增強工會對職工的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

全省工會共吸引企業6.8萬家,提供崗位206萬個,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9311場次,扶持就業創業項目204個,開展技能培訓11.3萬人,促進勞動者穩定就業22萬余人。經第三方評估,2022年、2023年職工滿意度分別達到91.4%、92.8%。

四川省總工會

堅持“三性”帶“三力” 以數字化助推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2019年12月,四川省總工會上線發布四川工會數字化平台——川工之家APP。經過四年探索,實現了工會主要業務的全流程線上便捷辦理,各市州總工會在川工之家APP先后打造地方特色頻道,積極探索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初步構建了全省工會數字化建設“統分融合”的工作格局。各級工會通過對平台各類數據及用戶行為的大數據分析,也進一步助推工會工作精准決策和高質量發展。目前,平台注冊用戶近800萬,累計辦理各類工會業務410余萬件次,信息總閱讀量超過4.1億次,日均活躍用戶超過50萬。

一是始終把政治性作為首要出發點,不斷增強網上工會的傳播力。突出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累計發布時政要聞7000余篇,單篇平均閱讀量超2.2萬次。上線數字川工報,1年時間累計閱讀量超630萬。二是始終把先進性作為重要著力點,持續提升網上工會的引導力。集中展示勞模工匠的典型先進事跡,單篇平均點擊量超6.7萬次。組建勞模工匠宣講團,線上累計宣傳覆蓋超過5000萬人次。三是始終把群眾性作為最終落腳點,逐步擴大網上工會的影響力。對工會現有業務進行流程再造,上線以來有400余萬職工通過平台加入工會或轉移會員關系。陸續開通工匠學院、就業創業、喜馬拉雅等職工服務模塊,總使用量超過2000萬人次。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