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焊接機器人的“最強大腦”

鄒倜然

2024年05月09日14:25  來源:工人日報

在浙江錢江機器人有限公司,焊接工程師王洋的生活圍繞著“調試、測試、再調整”展開。與傳統焊接工序不同,王洋隻需在“人機界面”輸入指令,就能指揮機械臂執行焊接任務。工業機器人的手,早已“伸”到了焊接領域,而王洋正是實踐者與見証者。

從業十余年,王洋通過日復一日的鑽研與實踐,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智”造篇章。他說:“工藝是相通的。從人到機的轉變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知識與經驗的傳承。”

一腳邁進了專業門檻

學生時代的廣泛實踐為王洋鋪設了通往技術創新的道路。入職后,王洋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不斷探索深耕,並將積累的經驗應用於更高層次的挑戰中。

2012年,王洋參與了國家級重大項目——“蛟龍號”深海潛水器40毫米以上鈦合金手工氬弧焊焊接工藝的研發與生產工作。由3人組成的研發團隊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深入了解鈦合金的各種材料性能,篩選適合的焊絲種類,並進行了大量的試驗驗証。最終全程採用手工氬弧焊的方式進行攻關。

氬弧焊技術並非易事,第一個難點就是穩。

王洋介紹說,樣品厚度54厘米,焊接過程需要五六個小時,甚至更久,但焊接過程中,手要一直保持平穩。“抖動,就會產生夾渣。即使到了最后一步,有小差錯也得重新再來。”

一切技術都無法彌補基本功不過硬帶來的缺陷。這一項目,讓王洋再次正視基本功,他開始埋頭苦練。為了訓練效果更明顯,他在手腕上纏了根繩子,繩子另一端懸著鐵塊。最開始,他隻能堅持半小時。半年后,這個時間變成了6小時以上。

回首這段經歷,王洋感慨,這段艱苦而充實的學習與實踐,成為他職業生涯中一筆寶貴財富。

和焊接機器人一起成長

2013年,浙江錢江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王洋也在同年調入該公司。作為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王洋參與設計了研發機器人的弧焊功能包、焊接工藝、焊機焊槍的選型以及其他功能的開發測試等多項工作。

王洋翻出一本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試錯過程。“忙起來不太注意時間。尤其是在焊接機器人即將推向市場的關鍵時期,經常加班到晚上10點甚至凌晨,反復進行測試,以確保其達到上市標准。”2015年底,浙江錢江機器人成功將首批焊接機器人推向市場。

作為焊接機器人的“最強大腦”,王洋現在主要負責末端應用以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研發是一個從0到1的工作,而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比如產品的特性、定制功能等,我們需要在‘1’的場景上搭建應用場景,設計出最佳的焊接工藝參數和方案。”面對擴大的客戶群和重復的產品需求,王洋計劃著重開發高需求、高復用性的功能及解決方案,高效滿足客戶的共性需求。

“現在技術迭代太快,每天需要不斷地學習來適應。”在不寬裕的業余時間內,王洋仍堅持帶頭攻堅,了解國內外機器人控制系統、閱讀專業文獻,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拓寬視野。

師徒共同傳承技術

王洋深知國內市場對焊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多大,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他也會帶徒培訓。“我們問什麼,師傅教什麼,師傅是毫無保留的。”王洋的第一位徒弟陳少波說。

一次,杭州某叉車制造工廠內,負責底盤焊接的機器人遇到了技術難題,導致焊接質量不穩定。王洋帶著陳少波一起趕到現場,對焊接機器人的當前工作狀態進行了全面觀察。十幾個小時的測試過程中,陳少波一直緊跟其后,仔細觀察王洋每一個檢查的動作。回去的路上,王洋還會和他復盤遇到的問題,以便他未來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妥善解決。

如今,王洋正帶領著一批批零基礎或非焊接專業的年輕人入門機器人行業。王洋認為,讓徒弟們充分掌握傳統焊接技術,在此基礎上利用數字思維進行創新應用,是培養未來焊接領域卓越人才的關鍵所在。

(責編:劉瓊、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