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靶向發力注入人才活水 “從工到匠”推動產業創新

張嬙

2024年05月21日08:54  來源:工人日報

去年以來,山東省煙台市新增高技能人才6.53萬人,總量達30余萬人﹔近180家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增加高技能人才1.9萬人以上……一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在煙台發展壯大,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這是記者近日從煙台市總工會了解到的最新數據。

2023年,煙台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62.46億元,歷史性邁上萬億元台階。當前,煙台正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著力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工會責無旁貸,同時也大有可為。”煙台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海濤介紹,煙台市總積極探索創新型人才培育新路子,從“定向化培育,全域式競賽,一貫制孵化”入手,靶向發力,建立了產業工人從“工”到“匠”的全周期培育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定向培養打造高素質勞動者大軍

組織“金種子”新職工跟蹤培養、邀請專家開展新技術研修班培訓、舉辦“工匠講堂”主題沙龍……近兩個月來,針對“電網運檢數智化升級”的需求,國網萊州市供電公司工會精心組織了一場場各具特色且干貨滿滿的技能培訓活動,吸引眾多職工報名參加。

“圍繞煙台市總關於人才工作總體部署,我們把科技創新要素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以數字化信息網絡為基礎,廣泛開展數字技能崗前培訓、崗位提升培訓,為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儲備人才。”國網萊州市供電公司工會主席林曉兵說。

去年以來,煙台市總出台《煙台市工匠人才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聚焦全市16條重點產業鏈、重點企業以及新經濟領域,摸排掌握產業人才需求,以定向化培養的模式,有針對性地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不僅如此,煙台市總還配套構建了市、區、行業三級聯動的“人才孕穗”機制,整合職能部門和大型骨干企業等優勢資源,各司其職、合力推進,組建共建實訓基地、開發培訓項目,涉及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從6個產教聯盟、24個產業學院到30家工匠孵化基地,煙台工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打造的育才矩陣已初具規模。

全域競賽激發職工創新創效活力

3月15日,隨著2024年創新創優勞動競賽號角吹響,濰柴(煙台)新能源動力產業園項目進入沖刺階段。

作為山東省重點項目,濰柴(煙台)新能源動力產業園項目彌補了煙台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大三電”(動力電池、電驅系統、電控系統)領域的短板,推進煙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也是全市勞動競賽樣板和標杆。

“以勞動競賽為契機,調動職工主動性、創造性,積極參與技術攻關與創新,破解了中心大跨度超重懸吊結構、超高受限空間鋼結構吊裝等難點技術,為項目按時投用提供支撐。”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煙台市創新創優勞動競賽已連續舉辦5屆,每年帶動崗位練兵百萬人次以上,激發職工群眾創新創效活力。煙台市總把實用技術、關鍵技術和解決“卡脖子”難題等作為勞動和技能競賽的主要內容,推動競賽逐漸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傾斜,覆蓋參賽職工近90多萬人次,推廣應用新技術6萬多項,創效90多億元。

“五小”競賽、合理化建議以及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等群眾性創新活動也是煥發職工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抓手。去年2月,煙台市總工會在全省率先建立職工創新創效服務基地,以“五小”競賽優秀成果線上線下展示為載體,促進競賽成果轉化。去年以來,全市創新型班組1萬多個,70多萬名職工參與“五小”活動,共提出涉及環保攻堅、節能降耗技術等建議16萬多條。

一貫制孵化架好人才成長登高梯

眼下,很多新興行業企業求賢若渴,但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情況。為此,煙台市總從“入學+入職+入崗”破題,創新一貫制孵化培育模式,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從職教入手,煙台市總積極為職業院校和高科技企業牽線搭橋,開展校企聯合辦學,鼓勵開設校企共建專業、“訂單班”,在理論教學、實習實踐、創新創業等領域廣泛合作,為職業院校學生無縫銜接產業工人提供先行保障。

煙台職業學院2019級學生王彥霖正是這一舉措的受益者。“技術骨干給我們上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生產實際,這讓我很快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王彥霖所在的應用化工專業就是煙台職業學院與萬華化學集團合作建立的“訂單專業”,如今,他已經正式入職萬華化學集團。

精准施培、保障激勵是諸多青年職工技能提升、崗位成才的巨大驅動力。

近年來,煙台市總在全市實施精准施培方案,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的方式,為年輕職工精准提供個性化成才服務。組織技術能手、勞模工匠進車間一線,對口開展技能培訓交流、聯合技術攻關等活動,培養創新尖兵42萬多名。

同時,煙台市總每年撥付300多萬元專項資金,吸納優秀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缺”人才參加工匠選樹培育。出台《關於進一步提高全市技術工人待遇的通知》,打造多部門支持、多層面參與的創新激勵通道,全市2800多家企業已建立職工創新成果參與分配制度,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責編:劉瓊、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