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開展義診服務活動,為偏遠地區職工群眾送去優質醫療資源——

一份“最實在的禮物”

朱欣

2024年05月28日09:11  來源:工人日報

在青海油田醫院門口,有患者家屬在打聽義診專家的行程,這位家屬想挂的神經內科沒號了,想試試在義診下一站能不能挂上。那天是5月23日,從北京來的10位醫療專家在甘肅開展義診的第3天,有醫生的接診量已經達到平時的2至3倍。

這次義診服務活動由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主辦,北京市政法衛文工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甘肅省教科文衛工會承辦,主題為“義診暖心 健康同行”。從5月20日至25日,醫療隊先后在敦煌研究院、敦煌市醫院、青海油田醫院、中核四〇四醫院開展義診,累計提供服務1800多人次,為當地職工群眾送去一份“最實在的禮物”。

做實“民心工程”

在敦煌市醫院義診結束后第二天,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牟大鵬收到一段視頻。視頻中,一位九旬老人在敦煌市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后雙眼復明,由家人陪同到醫院表達感謝。老人其中一隻眼睛的手術便是由牟大鵬醫生所做,就在同一天,他除接診外,一共做了16台白內障手術。

此次在甘肅,牟大鵬平均每天接診四五十位患者,疾病涉及非常廣,包含青光眼、白內障、眼底病、眼腫瘤等多種疾病。“患者接受了診療,心裡積存已久的困惑得以解決,而我收獲的是滿滿的成就感。”他說。

為了給職工群眾送去最需要的優質醫療資源,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在策劃義診服務活動時,詳細了解了當地的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組建志願服務隊伍。此次參加義診的醫生,涉及消化科、心臟內科、超聲科、呼吸科、神經內科、眼科、脊柱外科、中醫急診科、全科等科室,均是各自領域資深專家。

義診是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的傳統志願服務項目,從2015年起開展,2018年被納入“踐行新思想·奮進新時代”助力脫貧攻堅職工志願服務活動中。隨著活動的廣泛性、服務的精准性不斷提高,已成為深受廣大職工群眾認可的品牌項目。

“開展義診服務活動,對於提高職工群眾的健康水平,助力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有關同志表示。

近年來,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層面,共組織北京、天津、上海、山東等地190多位醫療專家,前往山西、雲南、寧夏、新疆等地,開展了10多場示范性義診服務活動,近2萬名職工群眾受益。

協同配合惠及更多職工

“專家很有耐心,看片子特別仔細。”5月24日,中核四〇四醫院,一位80歲退休職工感慨,在嘉峪關生活40多年,難得遇到這樣的活動。

示范性義診服務活動的開展,為職工群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也帶動各地工會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義診活動,形成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為邊境地區職工群眾送診上門。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聯合上海市醫務工會赴新疆開展義診服務活動,11家醫院的醫療專家組成服務隊,前往阿勒泰地區為邊境民警、護邊員等700余名職工群眾開展醫療服務。

——愛心義診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浙江、廣東、山東等地工會,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出現的常見病、職業病,免費提供義診服務。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指導推動下,今年4月,北京康復醫院為滴滴網約車司機提供義診服務﹔5月,上海市醫務工會、上海市青浦區總工會、全總圓通蹲點組針對快遞行業職工舉辦義診活動。

——遠程診療,讓職工隨時隨地有“醫”靠。廣西、新疆等地工會針對偏遠地區職工群眾,提供咨詢問診、健康指導、合理用藥指導、緊急情況處理建議等7×24小時遠程醫療服務。

各地工會開展的義診服務活動正惠及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2024年,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預計將開展1000場義診服務活動,服務職工群眾30萬人次。

建立長效機制

此次在甘肅開展義診服務活動期間,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舉辦了培訓和座談會,參加活動的鄉村醫生反響熱烈。

“不少鄉村醫生診療過程中遇到疑難雜症,很希望和專家溝通交流,了解到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法。”義診第一天,在敦煌市七裡鎮衛生院,北京市密雲區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主任王曉英進行了一場糖尿病治療培訓。她感受到,不僅是職工群眾,當地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對專家下沉一線的需求也很高。

王曉英因此建議,加強援助方和受援方的聯動,“比如借助線上平台,為偏遠地區醫生做主題鮮明、少而精的培訓,爭取讓大家在短時間內把所學所獲應用到實踐中去”。

推動建立長效機制,是義診服務活動開展的重要目標。在提供義診服務之外,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把支持當地醫院學科建設、醫療技術骨干培養作為重要內容,組織專家開展疑難病診斷、教學查房、病歷討論、學術講座、手術帶教等,幫助提高醫療人員專業技術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積極推動結對幫扶,助力提升偏遠地區醫療技術水平,目前已確定9個省級產業工會結對幫扶關系。近期,安徽省教科文衛體工會與青海省教科文衛體工會簽訂對口幫扶框架協議,以免費代培醫生、遠程會診、幫助完善制度等多種幫扶形式,著力幫助提高受援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責編:劉瓊、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