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聚焦創新創造創效,勝利油田以“三個聚焦”提升勞動競賽含金量

讓每名職工都有自己的“賽道”

田國壘

2024年08月13日14:08  來源:工人日報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勝利採油廠採油管理六區部分油井含水高達99%,油少水多,油井幾乎成了水井。今年6月初,職工吳昊利用堵水工藝對兩口油井進行治理后,油井含水下降12個百分點,日產油增加4.5噸。因“治水”有功,吳昊拿下管理區二季度勞動競賽“最佳降含水標兵”。

“工作干得好不好,勞動競賽見分曉。”在勝利採油廠工會副主席冀貞眼裡,勞動競賽是考評業務工作的一塊“試金石”。

近年來,勝利油田緊緊圍繞中心工作,聚焦價值創造、集智創新、崗位創效,深入開展推動油田高質量發展勞動競賽,充分發揮競賽的激勵作用,點燃職工創新創效的激情。

聚焦價值創造,勞動競賽與生產經營同頻共振

34口新井,單井設計產量5.6噸,實際產量達到8.6噸。這一關鍵指標,讓東辛採油廠收獲油田“大幅度提高單井產能”勞動競賽的第二名。

“大幅度提高單井產能”是勝利油田高質量發展勞動競賽的一個單項競賽項目,也是聚焦價值創造的其中一例。工程技術管理中心井下作業管理室主辦張在朋表示,排名靠前單位有激勵,排名靠后單位則成為優先幫助和指導的對象,會“手把手”地幫助評估、優化方案,提升單井產能。

工作的內容就是比賽的內容,工作的評比辦法就是競賽的評比辦法,工作的考核結果就是競賽的評比結果。

勝利油田群團工作部副主任、油田工會副主席楊金友說,油田聚焦年度重點工作,科學設置“高質量發展勞動競賽”內容,把效益指標、創效責任嵌入勞動競賽考核全體系、生產管理全過程,實現了勞動競賽和生產經營同頻共振,引導職工向價值創造聚焦發力。

翻開2024年勝利油田高質量發展勞動競賽項目表,13個競賽大項,涵蓋高質量勘探、效益開發、頁岩油開發、平安油田建設等生產經營各方面的重點。

在楊金友看來,勞動競賽隻有融入生產經營中心工作,同頻共振、相融互促,才能實現競賽價值最大化,才能在推動油田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生產經營成效是檢驗勞動競賽成果的“標尺”。2023年,勝利油田原油產量實現穩中有增,預測儲量、控制儲量、探明儲量“三級儲量”重上“三個1億噸”。

聚焦集智創新,把想法變做法、把點子變金子

二氧化碳溶於水后呈現酸性,會對管線造成腐蝕。如何正確加藥減緩腐蝕,曾一度困擾著勝利油田CCUS項目管理人員。

生產的難點就是創新的起點,一線的需求就是創新的追求。在勝利油田“一線生產難題揭榜挂帥”活動中,勝利油田首席技師張建國毛遂自薦,認領了這一課題,並帶領團隊進行研究。

幾個月后,由張建國領銜研發的“二氧化碳井不停井取放腐蝕挂片”創新成果,裝在了油井上。成果具有便捷、省力、安全的特點,為加藥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該裝置已經在生產現場推廣應用40套。

2020年以來,勝利油田創新工作載體,開展“一線生產難題揭榜挂帥”活動,多方征集解決難題的創新方案,組織專家現場評選最佳創意方案,公開選拔攻關“挂帥人”,組建揭榜攻關團隊,激發廣大職工創新潛能和創造活力。

想法變成做法、點子變成金子。2023年,勝利油田征集一線生產難題1821個,7000多名職工參與到活動中,立項攻關課題456個,推動形成“讓難題變課題、讓創意變方案、讓項目變成果、讓成果變效益”的全員創新創效工作鏈,營造了全員參與、人人創新的生動局面。

勝利油田以勝利工匠創新實踐基地為龍頭,以114個職工創新工作室為基礎,探索建立了跨專業、跨單位、跨區域的“1+N”職工創新聯盟工作體系,建立網上職工創新成果展示交流查詢平台,發揮交流研討、創新指導、聯合攻關等作用,凝聚各方創新力量。

3年來,創新聯盟組織揭榜挂帥聯合攻關課題96項,常態化下基層解決現場難題近900個,推動職工創新由“獨創”向“聯創”發展。

聚焦崗位創效,把勞動競賽下沉到基層一線

在勝利油田,單人、單井、單台設備、單個項目,都是創效競賽“小細胞”﹔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建議,都是創新競賽“小載體”。

以“小細胞”“小載體”作為競賽內容,擴大了勞動競賽的覆蓋面。近年來,勝利油田以“單體細胞創新創效工程”為載體,把勞動競賽下沉到基層一線,多維度發掘普通崗位上的閃光點,讓職工擁有更多出彩機會。

“競賽項目要具有廣泛性,不能搞成少數單位、少數人的精英賽,而要搞成大眾賽,讓每名職工都有屬於自己的‘賽道’。”楊金友說,隻要有進步,就會有激勵。

勝利採油廠注採601站的梁師傅承包的油水井“標杆率”指標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指標進步卻很大。在2023年管理區開展的單體細胞創新創效競賽中,梁師傅摘得了“三標管理最大進步獎”。

“最佳管井時率”“最佳工況油井”“最低能耗油井”“最低油耗車輛”“最佳節能外輸泵”……如今,打開基層單體細胞創新創效勞動競賽目錄,每名職工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競技場。

勞有所得,功有所獎,績有所揚。每年在基層競賽類項目中,40%∼50%的職工受到激勵表彰。

開了一輩子車,車輛管理中心駕駛員王成軍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2023年,他憑借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在單體細胞創新創效勞動競賽中成功拿下“搶單達人”“效益流程”兩個獎項。接過表彰証書和立功獎牌時,王成軍感慨道:“競賽不僅給了我展示的平台,更給了我創新創效的動力。”

(責編:劉瓊、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