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京能集團打造技能競賽、創新創效、名師帶徒有機結合模式,加速技能人才培養

三效合一搭建工匠成長階梯

賴志凱

2024年11月27日08:45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在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京能集團)的“京能杯”勞動和技能競賽中,多位職工脫穎而出。其中,京能集團清潔能源平台京豐燃氣檢修班長田洪杰,憑借精准的焊接技術,榮獲“京能工匠”稱號。他的事跡在全集團范圍內樹立了工匠精神的典范。

“我們通過打造技能競賽、職工創新創效活動、名師帶徒三者有機結合的培養模型,搭建起高技能人才的成長階梯,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京能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孟文濤告訴記者。

京能集團擁有21家二級單位、百余家三級企業,職工近4萬人。隨著公司“產改”的持續推進和深化,培養出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和勞模工匠。

技能競賽三級遞進

“每次競賽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機會。”田洪杰說,“通過競賽,我不僅提升了技能水平,更堅定了傳承工匠精神的決心。”

“京能集團工會找准道路,摸索出一套符合企業需要和發展的集團級、平台級、企業級三級遞進的技能競賽模式,以實戰實訓實練為職工提供技能提升平台。”據孟文濤介紹,每年,企業級競賽聚焦助力任務指標、崗位練兵比武,開展兼具實用性和操作性的小類型競賽近300場,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平台級競賽聚焦專業技能提升、挖掘技能人才,開展兼具競爭性和創新性的專業競賽30場,形成了多個平台級專業競賽工種,常態長效開展。集團級以“京能杯”職工技能大賽為載體,以引領行業、鑄就匠心為方向,在高技能人才挖掘上找重點、補弱點,全覆蓋集團產業布局。

通過三級遞進技能競賽的蓬勃開展,每年覆蓋職工6000余人,延伸到生產、管理各崗位。“通過競賽,我們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全國能源行業火力發電集控值班員技能競賽個人一等獎獲得者、京能電力京秦熱電職工周新民說。

“近幾年,一批高技能人才競相涌現,集團技術能手人才庫人數已近500人。”孟文濤介紹。

創新模式三位一體

京能集團下屬京能科技公司工會組織開展“我為企業獻一策”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受到廣大職工積極響應。其中,李振華創新工作室經過數年的研發和推廣實施,已實現了集團旗下所有超臨界直流爐機組均具備負荷快速響應能力的目標,機組靈活性居同類型機組前列,每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數百萬元。

“京能集團工會深化職工創新創效,設計了一套提升技術能力和精益管理的‘職工創新工作室、班組團隊創新、全員崗位創新’的一體化職工創新創效模式。”孟文濤介紹,今年以來,4117名職工積極參與,征集“金點子”合理化建議1301條,採納實施590條,形成184個崗位創新成果。全員崗位創新實現了“量”變。以此為契機,創建“三型五級”(勞模型、技師型、工程師型﹔國家級、省市級、集團級、企業級、車間級)創新工作室,發揮勞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的作用,加速推動創新實現“質”變。

京能集團清潔能源京西熱電公司運行班組在日常工作中,針對機組運行中的安全穩定性問題,開展全員崗位創新活動。電氣室成員楊濤提出變壓器風冷控制系統的改造方案,為公司節約了PLC維護及更換費用50萬元。同時,該創新經驗在集團內部得到廣泛推廣,改造方案代表集團參加了全國職工“五小”創新成果路演。

目前,京能集團共有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102個,涵蓋能源、管理、智能化、醫療、文旅等領域。開展創新項目和課題研究244個,形成創新成果237個,獲得發明專利120個、實用性專利177個。

名師帶徒接續傳承

京能集團工會深耕技能人才土壤,打造了一套推動青藍攜手接續傳承的名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

運用技能大賽、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活動成果,組織涌現出的高技能人才,與“好苗子”結成對子,以老帶新。目前,企業級師帶徒結對1068個,平台級265個,集團級33個,實現了師帶徒各層級全覆蓋。

走進京能集團技能實訓基地,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基地一角,“大師傅”李永剛正在耐心地指導一位年輕技術員如何高效執行“二拖一”機組背壓工況下退並汽操作。相比傳統操作,這種技術不僅可將機組啟停時間縮短近3個小時,單次即可為公司增收20余萬元。

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政修在集團“名師帶徒”計劃中擔任導師,同時也是“智慧水務”團隊的帶頭人,他帶領著年輕的徒弟們開展350MW濕冷燃煤供熱機組的循環冷卻水生化處理防腐、防垢、防微生物滋生機理研究及示范應用,實現每年節水230萬噸,降低排污量160萬噸,節電107萬千瓦,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06.65萬元。

“產改”不僅為京能集團的發展加碼賦能,也讓產業工人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京能集團結合技能競賽層級與競賽成績,施行明確的獎勵措施和獎勵標准,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統一的激勵機制。“公司通過設立技術技能津貼和高技能領軍人才聘任及激勵方案,確保技能人才在收入和職業發展上得到雙重提升。”孟文濤說。

(責編:閆涵、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