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吳月
2024年12月05日14: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呀,老陶要去培訓營了。”工友打趣道。
“技校畢業生,咱能聽懂清華大學的課嗎?”49歲的陶建偉心裡有些打鼓。
11月13日,天剛蒙蒙亮,陶建偉便從宿舍出發,走向清華大學雙清綜合樓。全國總工會舉辦的首期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不久前在清華大學開班。
步入電梯,他一眼就認出這是哪家企業生產的。在北京建工安裝集團當了30年“電梯醫生”,市面上所有電梯的模樣、脾氣,他都門兒清。
早上7時30分,一群“中年學生”提前半小時在教室坐定。
“這節課的老師聽說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要講人工智能。”
“咱產業工人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
大家的話匣子瞬間打開。
一段巴赫風格的音樂響起。講台上,89歲的張鈸精神矍鑠。
“人工智能譜的曲好聽嗎?我在清華讀大學時,5年3次到工廠實習,學鉗工、學焊接、學制造……”
“原來院士也當過學徒工。”陶建偉坐直身子,頓覺親切。
3個多小時,從人工智能發展現狀講到未來趨勢,張鈸深入淺出。
“這前沿技術是不是也能用到老舊電梯改造中?”下了課,陶建偉繼續請教。
“人工智能是改變人類未來的科技。你們要把自己的本事用到人工智能上,也要把人工智能用在自己的領域裡。”張鈸答道。
這正是此次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的“作業”。同期220名學員,一人一個攻關課題。
不覺已過12時,扒拉兩三口飯,“得抓緊去趟工地。”陶建偉跨上單車,“清華近春園有處改造項目,工友約了我,碰碰加裝電梯的可能。”
30年穿梭井道,爬高踩低,在2平方米的狹小空間,陶建偉練就一身“望聞問切”“立鋼镚兒不倒”的電梯維保絕活,手上還攥著多項發明專利。
一棟磚混建筑前,“會診”開始了。
“陶工,我們想保留上世紀80年代老樓風貌,外挂電梯不美觀。”
“想辦法加在室內!”
“老樓空間有限,噪聲咋控制?”
“昨天,土木工程系老師提到一種新材料,可以降噪。我們約老師再聊聊……”
騎車返回,陶建偉手一指,“看,那是機械工程系教授劉辛軍的實驗室。小小一層平房,解決了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制造難題哩。”
前兩天,聽完劉教授關於制造裝備關鍵技術創新的課程,陶建偉仍不解渴,夜訪了實驗室。
“我那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條件也不賴,回去還得加油干!”陶建偉說。
陶建偉有過兩次“高光時刻”:2020年11月,作為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也是這一年,他還“跳級”獲評副高職稱。
“擱以前,真不敢想!”陶建偉說,“中國制造由大變強,新時代產業工人有了更大舞台。”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陶建偉是見証者,更是受益者。
開課以來,陶建偉的學習日志,記得滿滿當當。
“每句話都想記下來,回去講給90后、00后徒弟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