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嬙
2025年02月18日14:46 來源:工人日報
①青島市“振超·工匠”特別節目暨全市“學習‘振超精神’爭當工匠人才”宣傳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圖/王子楓)
②青島市湛山療養院工會驛站每天配備一醫一護,面向勞動者開展心理咨詢、中西醫門診等系列健康服務。(圖/王子楓)
③2023年“青島工匠日”發布暨青島市職工創新創業活動周啟動儀式。(圖/王子楓)
④第三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職工技能大賽在青島市舉行。(圖/王子楓)
⑤2024年青島市新業態行業集體協商攻堅行動經驗交流活動。(圖/王子楓)
閱讀提示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向“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許振超頒授獎章,首位“人民工匠”從青島產業工人中走出。“人民工匠”“大國工匠”、全國最美職工、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先進個人……323名市級以上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506名市級以上最美勞動者(職工)、777個工人先鋒號、2500個五一勞動獎……一大批挺起新時代中國產業工人脊梁的杰出勞動者代表競相涌現,書寫著閃耀島城的勞動新榮光。
青島第十四次工代會以來,青島市總工會維權提效、服務提質、聚力建功助發展,儲備9000余名工匠人才,推出10萬余項職工創新成果,組織500多萬人次職工在勞動和技能競賽中崗位建功,助企紓困返還小微企業工會經費1.1億元,維權服務挽回職工經濟損失3.8億元,組織16萬余名勞模職工療休養和健康體檢,2000多個工會陣地服務職工超千萬人次,勞動主題新媒體傳播聲量超8000萬人次,在“聚焦聚力服務中心大局、用心用情服務職工群眾”的新征程上,擔當起黨聯系職工群眾的堅實橋梁和紐帶,匯聚起百萬勞動者為實現黨的中心任務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
引領職工聽黨話、跟黨走,“中國夢·勞動美”奏響新篇章
設立山東省首個城市“工匠日”,建設全省首個勞模工匠主題展覽館,打造全國新時代特別受百姓喜愛終身學習品牌、全國優秀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突出“勞動”特色,貼近職工群眾,青島市總工會用一系列數智化、沉浸式、年輕態的職工群眾性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引領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依靠勞動創造融入時代、奉獻時代,唱響“中國夢·勞動美”。
以勞模工匠為主體的宣講隊伍走進181所校園厚植勞動情懷,在職工身邊建設100個惠工宣講點,帶動各級工會組織惠工宣講1854場。累計建成80個全國工會職工書屋,1179個市級職工書屋,搭建“惠工悅讀”線上平台,讓各級職工書屋共享閱讀資源,時時處處為職工充電加油。建設了市-區(市)-企業三級賦能體系,打造了“職工家庭成長吧”“職工周末賦能吧”“職工夜校”等延時錯時學習品牌,用科學系統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技能課程助力職工職業成長。
為用高品質“勞動文化”吸引人,青島市總成立職工原創文藝作品基地,培訓形成了24支具備創作和輔導能力的職工文藝骨干隊伍﹔推出獲評全省優秀黨員教育電視片的工運紀錄片《鑄魂》、書籍《勞模工匠耀島城》等原創文化作品,反映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話劇《地鐵六號線》在全市巡演。
15分鐘全域直達,勞動文化陣地貼近人。1個市級和7個區(市)級工人文化宮,全部面向職工延時錯時公益開放,在園區、樓宇建設168個微型工人文化宮——“新時代共享職工之家”﹔聯系社會組織打造職工文體驛站﹔創新服務方式打造“工享列車”等移動陣地,助力工會文體服務15分鐘直達職工。
勞模工匠展示館、青島工人運動紀念館、勞動主題公園、勞動者文化街和勞動廣場等“五位一體”的市級陣地以及西海岸新區勞模風採展等7個區市級陣地,推出“勞模工匠面對面”等定制化活動,讓職工在參觀體驗中具象化感知“三個精神”,與勞動場景同行共情。
青島工會融媒體中心依托一個中央廚房,建設7大宣傳陣地,推出職工思政課程庫、技能絕活展示等“三個精神”視頻精品庫,帶動各級工會以AI、卡通、微電影等形式制作《致敬!閃光的你!》等新媒體作品1350個。打造媒體互動形象,創作“工小鴿”融媒形象IP,通過真人扮演、漫畫動畫立繪、AI游戲、表情包等方式,與職工互動宣傳“三個精神”,宣講工會知識。邀請職工擔任欄目主播,共同創作“一起上班吧”“xuan了,工匠”短視頻專欄,全網瀏覽近千萬人次﹔開展職工網絡達人能力素養提升行動,共同推出勞動熱點話題,引領全城唱響團結奮進的主旋律。
激發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工匠之城”打造開啟新征程
培育大國工匠4名,市級以上工匠511人,儲備工匠人才9000余名,幫助9218名一線職工提升學歷素養,高技能人才與技能人才總量佔比提升到35.74%……青島市總牽頭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匠人才培育不斷體系化科學化多元化,百萬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用創新創造點亮了新時代“工匠之城”。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屆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職工技能大賽在青島舉行,來自14個上合組織國家的工人代表,在工業機器人操作調整工、智能制造工業控制、裝配鉗工3個項目中同場競技,以比賽促進上合組織國家職工技能交流、互學互鑒,也為青島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良好聲譽。
勞動和技能競賽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青島市總深度融入全市中心大局,將勞動競賽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合示范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緊密融合,圍繞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精准發力,比質量、比安全、比進度、比創新、比文明、比管理,推動青島地鐵建設工程、海底隧道等重點建設項目加速推進,構建起以市級競賽項目為引領、區(市)和行業競賽為重點、企業競賽為基礎的多層次技能競賽體系,組織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1萬余項。
職工群眾性創新是助力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青島市總把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和職工群眾創新能力梯度推進相結合,構建起“五位一體”的職工創新創造體系,推動高技術人員重大技術攻關創新和普通職工群眾創新活動“兩手抓”。每年出資1000余萬元,專項用於青島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員創新企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職工創新成果轉化。出台《青島市職工全員創新競賽管理辦法》,建立科學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在全員創新決賽中獲得全員創新企業賽道前10名的,分別給予30萬元創新資助資金﹔在決賽中獲得創新工作室賽道前20名的,分別給予3萬元創新資助資金。同時,常態化開展“五小”創新活動,鼓勵職工圍繞生產工藝改進、產品設計和設備更新維保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
全市涌現出市級以上全員創新企業70家、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270個、創新型班組150個、職工創新能手100個、職工創新成果10萬余項。各級創新工作室猶如創新的“孵化器”,年均培育應用職工創新成果5000余項。2024年度,全市職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097項,首屆職工創新創業活動周,展出實物模型和影音資料達1000余種,在省職工創新創效競賽中,涌現出優秀創新成果30項,其中特等獎1項,有力推動了青島產業轉型升級。
技術工人是以先進制造業為主要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頂梁柱”。青島市總全方位貫通工匠人才引、育、管、用全鏈條的人才生態鏈,深入實施“青島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續完善工匠人才梯次培育體系,制定《“青島工匠”培育工作暫行辦法》等20余條培育配套措施,構建起“青島(大)工匠”“齊魯(大)工匠”“大國工匠”三級梯次培育工作機制﹔構建“4+1+1+N”職工賦能體系,建成以1個省級、9個市級、26個區級工匠學院為主體的工匠學院矩陣體系。
持續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每年開展“致敬工匠”“匠星閃耀”等青島工匠日8大版塊活動﹔積極推薦高技能人才擔任中央、省、市“兩代表一委員”,佔比逐年提升。社會地位和政治待遇的不斷提高,增強產業工人主人翁意識,以實際行動助力產業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提升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會“娘家人”彰顯新擔當
青島地鐵“民主小立法”實施到班組最基層,各班組自行協商制定勞動紀律、績效評價等班組管理制度﹔華電青島發電公司職工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參與“職工先進工作法、操作法”征集,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300萬元……和諧勞動關系是城市發展之本,共享發展成果是民生幸福之源。青島工會用“娘家人”的責任擔當和溫暖服務滿足著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著廣大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理譜成勞動關系“和諧曲”。建立了廠務公開民主管理聯席會議制度,聯動解決不同類型企業民主管理難點問題﹔實施“真情協商·和諧共贏”品牌創建工程,大力推廣“4+6+X”民主管理模式,已建會國有企事業單位、百人以上非公企業的職代會和廠務公開建制率動態保持在98%、96%以上,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進一步保障。
2019年,青島市總試點進企業免費開展“勞動用工法治體檢”,受檢企業勞動爭議案件下降73.9%。設立10295家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及時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一函兩書”。建立勞動爭議“大數據監測預警+跨部門聯動處置”工作機制,實時監測失業解聘、社保欠費等密切反映勞動關系運行的數據,自動生成一至四級勞動爭議預警信息。為840余家中小微企業提供勞動關系事務托管服務,幫助規范勞動關系,降低管理成本。
維權撐起職工權益“維護傘”。構建“123456”法律服務新體系,打造了萊西工會“一平台兩機制”、即墨工會“信訪源頭治理”等4個在全國工會推廣的法治化維權新樣板,強大的法治化維權力量保障著職工勞動權益。
勞動經濟權益保障“基本制度”全落實。聯合多部門開展推廣電子勞動合同和電子集體合同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開展工資專項集體協商,推動超96%的百人以上企業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開展新業態行業集體協商,把平台抽成等實際利益訴求作為核心議題,讓58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享受到工會組織的維護保障。
勞動權益維護“第一道防線”全覆蓋。構建起以1個市職工法律服務中心、12個區(市)工會法律服務機構以及145個鎮街(園區)職工法律服務站為框架的“三級”實體陣地網絡,聘任300名律師和基層法律工作者和100名工會專職法律工作干部以及1000名勞動爭議調解員,“零門檻”援助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群體。
全面推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協同聯動法院、人社和司法部門“全鏈條”代表職工參與勞動爭議多元處置,咨詢、協商、調解、代理仲裁訴訟“一站通辦”,市區兩級工會組織都與同級法院建立“工會+法院”協調對接機制﹔在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設立工會法律援助崗、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工會職工法律服務中心設立市區協同一體化工會派出庭、勞動維權聯動服務站,現場“零距離”提供法律服務,解答職工法律咨詢7.2萬件,提供調解、代理仲裁及訴訟2.2萬件。
服務筑就共享發展“幸福路”。依托公寓公共區域創新打造“惠工家”項目,推出“管家+平台”的服務模式,把多樣化服務送進職工“家”中,已建成136家“惠工家”,入住職工5.4萬余名,服務職工20萬余人次。依托企業商家和各類公共場所打造784個工會驛站,累計服務職工300余萬人次。在職工工作和生活聚集的企業、樓宇和園區建設新時代區域共享職工之家,提供學習閱讀、體育健身、心理疏導等服務項目1773項,覆蓋企業6284家、服務職工74.4萬余人次。
聚焦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持續開展“四季關愛行動”,累計籌集幫扶慰問和送溫暖關愛資金4.71億元,慰問職工260萬人次,幫助2.1萬余戶困難職工家庭解困脫困,更精准聚焦職工就業、家庭生活等“急難愁盼”,出台助力經濟發展十項措施,實施服務職工“十項實事”項目,為職工辦實事、解難題。
每年開展“春送崗位”活動,提供就業崗位10萬余個﹔推出“工惠易貸”為企業發放融資貸款2.7億元﹔成立工友創業聯盟,培育工友創業園228家,吸納成員企業1049家,成立職工電商培訓基地,創新推出“工創夜校”,助力近12萬職工創業。組織16萬余名勞模職工療休養和健康體檢,每年為2.5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農民工等一線職工開展免費健康體檢。開展600余場緣系一線交友聯誼活動,建設愛心媽媽小屋400余個,愛心托管驛站近300家,建設全市首家樓宇工會領辦的托育中心,每年有2萬余名職工子女受益。
順應“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趨勢,打造數字平台,優化服務流程。研發“困難職工自測小程序”,幫職工快速自測是否符合困難職工家庭條件﹔對接民政部門“社會救助一件事”系統,開展生活、醫療、助學等全方位幫扶服務“一網通辦”,精准幫扶2500人次,發放救助金1000余萬元。在移動平台設立“互助保障”模塊,“鍵對鍵”服務職工,參保職工高達660.7萬人次,發放互助保障金近4.8億元,惠及90余萬人次。創新制定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市級地方標准,建成250余個職工心理健康服務陣地,組建2300余人的職工心理健康隊伍,推出“心世界 新天地”線上平台,服務302萬人次。
增強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改革創新煥發新活力
青島市總扎實推進落實群團組織改革舉措,在機制體系的變革中,在模式路徑的探索中,逐步構建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組織體系,持續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讓工會組織彰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擔當,踐行維護權益、服務職工的本質。
黨建引領葆“向心力”。構建“黨建帶工建、工建服務黨建”格局,在市委“兩新”組織黨委領導下,會同14個市級行業(綜合)黨委聯動開展組織共建、資源共用、治理共抓、服務共享,持續推動新興領域建會入會工作,在10類新就業群體成立8個市級行業工會聯合會,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25萬余人﹔社會組織動態建會率保持在85%。
探索“黨建引領、群團聯動”新模式,聯動發布35項群團服務項目,開展群團協作專題療休養、“青島愛心救·救在身邊”等活動,在服務職工中展示工會作為,為充分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青島李滄區總工會創新打造“紅色新鋒”陣地,實施“黨工共建共治一站式服務”模式,成立新就業形態工會組織107家,帶動12046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服務會員,引領會員,推動會員入黨,促進了黨建工作。
機構改革增“源動力”。領導機構改革深化,建立領導班子“專挂兼”制度,挂職兼職領導干部比例達到40%﹔基層和一線人員在工會代表大會、全委會、常委會的比例分別達到68%、40%、31%以上。機關職能改革深化,整合直屬事業單位功能,優化工會組織內設機構,事業單位活動場所全部回歸職工、回歸公益。
干部隊伍改革深化,“交流+遴選+社工”相結合,建立動態400人左右的社會化工作者隊伍和5萬多人的志願者工作隊伍﹔“下沉一級”,開展鎮、街道工會主席跨級調訓以及“作風能力提升年”“創新提質年”等工會組織賦能活動以及年輕干部攻堅調研、“四下基層”集中服務月、基層工會干部技能競賽等工會干部素質提升活動,力推工會干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進基層理論宣講、調查研究、問情問計、解決難題。
組織優化促“協同力”。工會組織體系建設持續優化,在更廣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網絡化一體化協同化服務職工。健全完善市直工會高質量發展標准化管理體系,建強醫務、建設、教育等產業工會。扎實開展“縣級工會加強年”專項工作,完善經費回撥補助等激勵制度,建強10個區(市)總工會。完善“小三級”工會組織體系,建強356個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133個鎮街總工會以及1956個社區、村居工會組織,推動1.5萬個基層工會組織形成縱橫交織、條塊結合的工會組織體系。同時,大力推動入會模式創新,建立網上會員之家,推動小微企業職工、新業態“零工”便捷加入工會“大家庭”﹔大力推動“會、站、家”一體化建設,構建一站式服務體系,形成有力有效服務194萬會員的組織網絡,培育省級職工信賴職工之家280個、模范職工之家222家,全國模范職工之家85家。
模式重塑增強創新力。數智化不僅優化了服務模式,也帶動了工作模式變革。青島市總利用新技術,重塑工作模式,構建以移動客戶端為主體的“智慧工會”,吸引167萬會員實名認証,建設覆蓋三級工會的大數據分析和自動化辦公平台。線下業務“應上盡上”,建成入會轉會、心靈關愛等37個服務模塊,直接服務職工項目全部開通“網上辦理”。多項服務“一鍵響應”,建設勞模區塊鏈系統、職工賦能區塊鏈系統和惠工服務平台,基礎數據和基本服務“一鍵共享”,工會服務陣地“一鍵導覽”。業務辦理“數智轉型”,匯聚20億條基礎數據,開發16個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工會業務動態跟蹤和精細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