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重慶市總工會以產教融合聯盟形式,開辟產業工人學歷技能提升快車道

革新“方法論” 助攻“雙提升”

黃仕強

2025年02月25日08:15  來源:工人日報

“截至目前,聯盟已線上線下培訓一線職工2萬余人次,幫助9400余人次取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証書,為行業企業近700名職工提供學歷提升服務……”近日,重慶市電力行業產教融合聯盟公布了自2023年成立以來的成績單。

2023年5月,全國首個由工會牽頭的產教聯盟——重慶市電力行業產教融合聯盟組建。作為推進“求學圓夢行動”的新方法,該聯盟聚焦破解產業工人學歷技能提升工作中存在的繼續教育通道不暢、專業設置針對性不強、工學矛盾難以解決和技能培訓不夠系統等痛點難點。今年1月,25家企事業單位攜手組建了重慶市燃氣地質行業產教融合聯盟,進一步擴大產教融合的影響力與實踐范圍。

重慶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余季平表示,兩大聯盟通過產學研融會貫通、暢通產業工人學歷技能提升通道、強化技術交流等方式,為產業工人開辟了學歷技能雙提升的快車道。

論文寫在崗位上

“我本來學的是工程機械專業,面對電力運維這一全新領域,確實感到迷茫與挑戰重重。”日前,國網重慶市區供電公司職工王蘊琦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時說,“‘求學圓夢行動’不僅圓了我的本科夢,還讓我的技能水平提高了不少。”

王蘊琦專科畢業后,曾輾轉於數家企業。2020年,他入職市區供電公司,成為運維崗位上的一線工人。由於專業跨度大、電力理論知識缺乏,他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少困難。

2021年3月,王蘊琦通過了華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成人本科考試。“如何寫出一篇能夠順利畢業的論文?”王蘊琦回憶,2024年初,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的指導老師給出了建議:把論文寫在崗位上。

在老師的指導下,王蘊琦結合工作,寫了題為《配電網設備的運行維護及供電可靠性管理》的論文。最終,王蘊琦不僅順利畢業,還將論文中的理論成果成功應用於實際工作,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本科畢業后,王蘊琦被調至重慶科學城供電中心客戶服務業務部,從事用電檢查工作。他說:“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了,收入也提高了。”

王蘊琦的經歷,是重慶市總以產教融合聯盟方式推動產業工人學歷技能雙提升的縮影。重慶市電力行業產教融合聯盟成立后,依托華北電力大學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函授站,以“技能培訓+學歷提升”互聯互認等培養方式,全面推行“畢業論文課題+現場技改項目”相結合的選題方法,鼓勵學員將論文寫在崗位上。

“2023屆、2024屆325名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均來自一線生產崗位,不僅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也為電力行業的技術創新注入了活力。”重慶市能源工會主席劉中國說。

“全鏈條”賦能人才“強磁場”

“聯盟還整合電力企業的培訓資源,探索實踐專題化、菜單化、常態化、共享化、上門化職業技能培訓新模式。同時,探索‘逢晉必考、逢考必訓’‘訓考晉一體’評價認証,全力打通電力行業產業工人職業技能評價通道。”劉中國告訴記者,得益於聯盟建立的貫穿產業工人職業生涯“全鏈條”的職業技能培訓、評價制度,電力行業構建了一個穩固的人才“強磁場”。

國能達州發電有限公司的運行部副主任黎斌就是聯盟“全鏈條”培養機制下的受益者之一。黎斌介紹,一方面,聯盟多次通過“專家授課”與“交流研討”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專題培訓,為各大發電企業的職工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聯盟多次舉辦技能大賽,通過“競培一體”的方式,系統提高工人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

“通過培訓和技能競賽,大家提升技能后,還可以在聯盟整合的技能等級評價機構、職業能力評價考試站進行技能等級認定。”黎斌說,他就是在這種模式下從基層一線工人成長為公司的中堅力量。

劉中國介紹,聯盟還探索建立終身教育學分互認轉換平台。針對已獲得的職業技能等級証書、職業培訓証書、技能競賽獲獎証書等成績的學員,聯盟建立了“學分銀行”,構建了“書証融通”等轉換機制,進一步推動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深度融合。

此外,聯盟還聯合重慶電力行業協會及相關校企,搭建重慶電力行業“雲端”學習交流平台,建成免費開放的標准化課程39門、微課3530節、試題50317條。

“業余時間‘雲端’學習,已成供電所全體成員的‘必修課’。”國網重慶永川供電公司來蘇供電所台區經理顧洋說。

思政課堂開到生產一線

不久前,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的資深思政專家龔蒙、重慶勁科電力設計有限公司的勞動模范李喜龍、國網重慶石柱供電公司的勞模曾永洪共同擔任授課講師,為國網重慶石柱供電公司學歷提升班的50余名職工帶來了一場知識與精神的盛宴。

課后,學員陳濤感慨道:“以前覺得勞模離我們很遠,聽完課才明白,隻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崗位上的‘勞模’。”

“這堂開到生產一線的思政課讓學員們有了清晰的精神坐標去追求卓越。”該公司總經理劉東如是點評道。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宗偉告訴記者,學校向聯盟企業征集了大量具有電力行業特色的思政教育課程素材,深度挖掘企業的創業歷程、勞模工匠的感人故事等優秀企業文化資源,並將這些融入教學之中。同時,依托企業文化展廳等設施,將思政課堂從校內延伸到基層一線。

“目前,聯盟內的百余名勞模工匠已成為‘思政老師’,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人故事為學員們送來精神財富。”宗偉說。

據悉,重慶市總將緊扣重慶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產教融合聯盟“多點開花”,構建起以聯盟為支撐、企業為主體、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讓更多產業工人踏上學歷技能雙提升的“快車道”。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