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履職清單裡,“產業工人”是高頻詞

李潤釗

2025年03月03日09:20  來源:工人日報

在繁忙的福建廈門港海天碼頭,貨船、貨車來來往往,多台橋吊正同時裝卸著貨物。這裡既是“絲路海運”的始發港,也是廈門港對台航運的橋頭堡。然而,在繁忙的碼頭現場,卻幾乎看不到作業的工人。

“這幾年,廈門港在全國率先實施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智能化改造,現在大部分操作人員在指揮室裡就可以調動碼頭上的裝卸設備。”看著大屏幕上顯示的碼頭作業情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工會主席馮鴻昌深有感觸。

馮鴻昌告訴記者:“以前,集裝箱岸邊裝卸橋都要由司機人工操作,岸橋司機每天要登上幾十米高的設備,憑經驗判斷位置操作。如今通過遠程智能化改造,一名工作人員便可操控多台設備,完成裝卸工作。”

從遠程監控、智能調度到自動化裝卸,當新技術、新設備深度融入港口運營的每一個環節,馮鴻昌也帶領著工友們努力完成從普通碼頭工人到高技能產業工人的技術蛻變。

成立勞模工作室、培養高技能人才,加速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在馮鴻昌的履職清單裡,“產業工人”多年來始終是高頻關鍵詞。

作為一名從技能競賽賽場成長起來的人大代表,多年來,在馮鴻昌的帶動下,勞模工作室成員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達到了73項,工人們通力協作完成了近858個技術革新項目,每年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千萬元。在勞模工作室裡陳列的一項項創新項目前,馮鴻昌感慨地告訴記者,“對於產業工人而言,對技術的極致追求,永不過時!”

2024年廈門市總工會牽頭組織開展了關於“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課題調研,馮鴻昌帶領團隊圍繞“完善特殊工種認定標准和政策適用范圍,建立特殊工種動態調整機制”“加強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推動技能等級提升與職工薪酬晉升相挂鉤”等課題進行了專題研究。

調研中馮鴻昌發現,現行的特殊工種認定標准相對寬泛,特殊工種認定還缺乏與現代勞動環境變化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而在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方面,如何進一步貫通技能競賽與職工職業技能等級、薪酬提升的激勵通道,依舊是深化“產改”的一道“必答題”。

馮鴻昌期待著,將自己的調研成果和產業工人的“匠心”帶到全國兩會現場,“為產業工人‘代言’,是不可歇肩的責任”。

技術大拿的向“新”力

□記者手記

“在他身上永遠可以看到‘工人’二字。”這是記者在採訪時,聽到工人們對馮鴻昌代表的評價。

作為全國首個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項目的推動者,近年來,馮鴻昌和工作室成員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對傳統碼頭的理貨模式進行革新。技術革新的培訓教室成了他履行代表職責的工作現場,親近工人的交流溝通也成了他完善建議的源頭活水。

這位從廈門港碼頭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全國人大代表,始終不忘自己作為一名產業工人的光榮職責,“就地取材”反映工友心聲,“匠心履職”推動改革落地,以自己的成長經歷激勵更多奮斗在一線的產業工人,在助力企業發展的同時驅動自我成長。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