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朱欣 曹玥
2025年03月05日08:37 來源:工人日報
雙休制落實率低、帶薪年休假執行率不高、隱形加班常態化、女職工等特殊假期難以保障、休假模式單一化……多位代表委員聚焦保障職工休息休假權益,建議優化制度設計、加大落實力度,讓職工“有假休、放心休”,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保護職工身心健康的同時,進一步激發職工勞動熱情、創造活力,更好投身經濟社會建設。
休息休假難,有的假期多年未調整
我國職工法定休息休假時間包括周休息日、法定節假日、探親假、婚喪假、產假、病假、事假、帶薪年休假等。採訪中,多位代表委員指出,不少勞動者面臨休息休假難等問題。
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委員表示,雙休制實施近30年,但部分行業如服務業、互聯網、制造業仍普遍存在單休或“大小周”工作制。探親假、喪假等40多年未做調整,存在安排不夠靈活、部分職工難享受等問題。數字技術模糊工作與生活邊界,微信工作群消息等變相侵佔休息時間,導致“假難休”。
四川恆和信律師事務所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李正國委員重點關注帶薪年休假難落實、隱形加班與離線休息權等問題。他表示,有的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宣揚“加班文化”,職工因擔心影響績效考核或晉升,不敢申請年假﹔有的企業追求短期效益,工作量安排不合理,也造成職工因工作繁忙或休假申請得不到審批,不得不放棄年假。不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離線休息權也缺乏保障,例如主播、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因平台要求或算法設置等,難以得到充分休息。
保障職工休息休假權,促進多方共贏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耐力賽。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不僅是這場比賽的推動力,也應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呂國泉委員認為,保障職工休息休假權益,既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提升生活品質、保障和改善民生所需,也是激發消費潛能、促進經濟循環的重要抓手。
多位代表委員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李正國委員認為,一些企業隻關注短期效益,認為實行休假制度會增加企業成本、降低收益。事實上,充分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時間,更有利於調整工作狀態、增加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從長遠來看,權益保障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能創造多方共贏的社會效益,勞動者休息權保障與企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存在正相關。
1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 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釋放職工消費潛力,鼓勵單位和職工將帶薪年休假與傳統節日、地方特色活動相結合,安排錯峰休假。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陸銘委員看來,當前中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比重不斷提升,服務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服務消費的實現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居民有足夠的收入,二是居民有足夠的閑暇時間。因此,保障職工的休假權(如帶薪年休假)不僅有助於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還能促進服務消費的增長,形成良性循環。
“春節期間收入10.96億元、2024年‘五一’期間收入24.1億元……”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代表用安吉縣近年假期旅游收入的一組數據來說明假期旅游市場對餐飲、娛樂、零售等多個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他認為,為民眾提供更多休閑時光,進而激發節假日旅游消費活力,不失為一種有力的經濟增長促進策略。
優化制度,讓休息休假權真正落地
怎樣更好地保障職工休息休假權益,讓職工“有假休、放心休”?
呂國泉委員提出,要細化勞動法律法規,完善休息休假制度,同時,強化監管機制,加大勞動監察力度。此外,應創新休假模式,釋放消費活力,並構建共治體系,激活內需潛能。
呂國泉委員舉例表示,可以明確以雙休制為基准,允許特殊行業申請彈性工時,但需保障周均工時不超過44小時,並統一企業、事業和機關單位勞動工時等標准。強化帶薪年休假剛性,提高對未休假職工的補償標准。研究將帶薪年休假納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設立全國勞動權益區塊鏈平台,實時監控企業休假執行情況。建議政企聯動推廣錯峰休假,政府每年發布“錯峰休假指南”,引導職工分段休假﹔探索推廣“休假儲蓄”模式,鼓勵企業與職工協商,將未休假天數轉換為未來彈性假期或消費券。此外,全面落實職工療休養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加大對職工療休養投入力度,穩步擴大職工療休養規模等。
著眼於完善法律規定和制度配套、抓好制度落實等方面,多位代表委員亦有建言。李正國委員建議,將非工作時間線上辦公納入加班范疇,配套制定加班費標准等制度保障﹔細化帶薪年假執行標准﹔企業要建立休假反饋機制,定期向工會及勞動部門報告休假執行情況,將休假落實率納入管理者考核指標等。
陸銘委員認為,可通過調整休假安排,如增加帶薪休假或靈活安排假期等方式,帶動消費需求,尤其是旅游、文化娛樂等領域的消費,“休假制度的優化和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需要與經濟發展、勞動供需相結合,才能實現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本報北京3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