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在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積極發揮高校作用

傅德印

2025年03月10日08:32  來源:工人日報

觀 點

高校要充分認識其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找准參與改革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高校要充分認識其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找准參與改革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高校在深化“產改”中的地位與作用

高校是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社會參與的重要主體。作為人才培養的陣地,高校是未來國家各類人才包括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在內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搖籃。無論當前在崗產業工人隊伍的技術技能提升、成長成才,還是面向未來產業工人隊伍的持續供給和素質提升,高校都肩負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職責。

高校對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職責任務,是更好發揮大學職能的要求。《意見》提出的各項建設改革措施,都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等功能緊密相連。積極主動融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既是發揮高校功能支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又把教育強國建設落到了實處。

高校對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職責任務,是更好滿足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需求。《意見》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高校要搶抓機遇、對接需求、積極融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通過多類型、各專業,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供給,服務高質量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找准高校在深化“產改”中的切入點

一是積極參與建設產業工人隊伍技能形成體系。《意見》提出,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落實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責任,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高校要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教育體系,對接產業工人建設需求,開展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的教學項目,建立產教融合的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建立產教融合的校外人才培養基地。通過開設課程、舉辦講座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

二是積極參與建設產業工人成長成才路徑通道。《意見》提出,要健全職業發展體系,促進產業工人成長成才。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貫通產業工人橫向發展機制。高校要以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為目標,實施產業工人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項目,開設勞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學歷教育班、高級研修班,舉辦勞模工匠創新培訓營,持續深化勞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境外培訓和國際交流活動。要搶抓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契機,建立完善各類高等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打造產業工人智能化技能學習平台,為農民工圓夢求學提供支持,向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群體提供普惠制、普及性技能培訓服務。創新建立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

三是積極開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理論研究。高校要發揮學科優勢,開展前瞻性的理論研究,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經驗總結、制度機制建立制定、創新做法的學理化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包括產業工人規模、結構、素質提升的追蹤研究,產業工人大思政工作體系的建立研究,產業工人技術形成體系的構建研究,產業工人隊伍培訓和教育體系及模式的研究,產業工人成長成才暢通路徑、運行機制、平台建設的研究,產業工人收入分配制度機制的優化完善研究等。

四是積極做好產業工人與青年學生協同培養。高校要積極搭建青年學生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與產業工人的交流平台,增進高校青年學子對產業工人的了解,引導更多高校畢業生發揮綜合素質高、知識儲備足、學習能力強的優勢,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積極參與實施勞模進校園行動,聘請勞模工匠輔導員,分享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先進事跡,激發青年學子的學習熱情。結合勞動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營造崇尚勞模、尊重勞動、尊崇工匠的社會氛圍。

推動“產改”任務在高校落實見效

一是有機融入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弘揚教育家精神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機融合,建設專業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校要大力推動“雙師型”隊伍建設,通過與高技能人才培育有機融合,使教師既是教學能手又是行業專家﹔健全完善“雙聘任”制度,讓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擔任社會實踐導師,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能指導﹔積極實施“兩融合”策略,引入高技能人才參與教學,實現師資隊伍多元化的同時,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融合、教學與科研的融合。

二是有機融入高校教學體系建設。高校要根據新型工業化和高質量發展需求,開發符合時代特征的課程,確保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實用性﹔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需求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微專業、微課程建設﹔根據產業發展動態,構建起從基礎到專業、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課程體系,及時更新和升級課程內容﹔高質量承接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各類培訓任務,為產業工人隊伍提供各類短期培訓,如做好網上思想政治引領,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產業工人中落地生根,普遍開展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國情研修培訓、產業工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中小企業開展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一線職工教育培訓等。

三是有機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與企業面向生產全過程的技術創新、技術攻關、技術創造和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群眾性創新活動有機結合,積極引入產業工人創新創造的元素。要把勞模、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引入創新創業師資團隊建設,發揮勞模工匠的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產業工人隊伍注入創新活力。

四是有機融入高校育人方式改革。高校要改革創新育人方式,採用項目式、案例式、研討式等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要將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建設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產業工人隊伍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以及德技並修的產業工人。

(作者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校長、教授)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