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生祥
2025年03月17日09:06 來源:工人日報
趙春青 繪
今年33歲的金兆芃,是青海油田採氣一廠生產運維中心二號運行組的一名班站長,已在澀北氣田工作了10余年。在崗位實踐中,他摸透了所轄氣井的“脾性”,總結出了一套氣井綜合“診療法”。
2014年7月,金兆芃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響應“支援西部”號召,回到了自己從小長大、父輩扎根的地方——青海油田。“覺得熟悉、親切,心裡踏實。”他要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繼續扎根高原油田。
走上工作崗位后,金兆芃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一到場站,他就抱著流程圖,一路追著師傅問。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師傅哭笑不得,笑著罵他“犟牛”。幾年在一線崗位的學習實踐,讓金兆芃逐漸理解了場站的工藝流程,對每一步工藝、每一條原理、每一台設備結構都理解得透徹又明白,為日后高效管理氣井、給氣井“防病治病”打下了基礎。
處置氣井異常問題過程中,金兆芃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擅長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還喜歡琢磨多種方法尋求最優解。
“在井口一站就是1個多小時,凍得手腳都麻木了。”一年冬天,金兆芃的班站有一口高產井,一到后半夜,管線都會被凍住。每天凌晨4點多,室外溫度低至零下30攝氏度以下,金兆芃跟同事一起來到這口氣井邊,用開水對著凍堵的位置一直澆,直到把管線暖熱、化開為止。
金兆芃一邊琢磨解堵過程中的最優用水量、最佳時間等問題,一邊分析管線凍堵的深層原因。最終,在不影響周邊氣井的前提下,通過合理調節加熱爐溫度、調整節流前后壓差、優化工作制度,成功解決了管線凍堵問題。
解決澀R30-2井復雜問題的經歷至今讓金兆芃記憶猶新。“當時,氣井排查時,發現這口井的油壓升高,但是套壓變化不大。這口井進行單井計量,結果產氣量增加,但產水量卻降低了。”憑借日常經驗和在技能競賽中學到的動態分析方法,金兆芃綜合判斷可能是氣井工作制度不合理導致出砂。對氣井進行測試作業后,找到了“病根”。原來有5根氣井管柱出現了大面積腐蝕穿孔,將腐蝕管柱全部更換完畢后,氣井又恢復了正常生產狀態。
去年底,在四川彭州舉辦的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採氣工大賽暨中國石油第三屆創新大賽競賽中,金兆芃摘得個人銀牌,創造了青海油田在國家二類競賽中的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