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友寧
2025年03月24日08:46 來源:工人日報
觀 點
各級工會要把提升職工生活品質作為重要工作目標,完善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維權服務工作體系,在依法協調勞動關系中更好地維護職工權益,不斷提升職工服務保障水平。
當前,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職工的幸福指數和生活品質,已成為我國勞動保障政策的優先施政目標之一。各級工會要通過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等舉措,把聚力服務民生保障、提升職工生活品質擺在重要位置,不斷提升工會維權服務的整體效能,讓職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提升職工生活品質是幸福生活的邏輯起點。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工會改革,完善協調勞動關系和民生保障機制建設,努力把工會為職工辦實事項目抓好落地見效,提升工會普惠服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時,推動構建普惠公平的勞動保障政策導向,從加強勞動保障和公共政策的理論研究、源頭參與各級政府民生保障服務等工作入手,將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發展規劃有效納入其中。主動參與涉及職工利益政策文件制度的制定實施,通過地方工會和同級政府的聯席會議制度等,推動完善普惠性職工服務保障機制。推動完善各級政府主導的企業工資宏觀調控體系,形成職業技能和勞動收入同步增長的機制,優化產業工人隊伍的素質構成和賦能成長體系。要健全企業的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加強基層勞動行政管理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應對數字技術發展對傳統就業模式的影響,加快產業轉型和行業分化孵化就業的空間。
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各級工會要把提升職工生活品質作為重要工作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完善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維權服務工作體系,源頭參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路徑設計,在依法協調勞動關系中更好地維護職工權益,不斷提升職工服務保障水平。
一是完善職工就業服務的保障體系。探索建立提升職工生活品質發展基金,完善職工就業和創業引導資金和小額貸款政策,多渠道推動市場就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為靈活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提供適度小額貸款。加大對農民工和勞務派遣工的公益性培訓,推動困難幫扶機制和社會救濟制度的銜接,實現數字化信息共享、資源聯動和精准幫扶。
二是順應勞動保障政策的調整變化。分析研判國際國內形勢對職工隊伍結構和勞動關系的影響,加強對產業經濟、科技創新和人才政策的研究,明晰數智化發展下要素資源流動的規律和特征,把握勞動保障政策和公共政策的調整區間,推動完善勞動保障政策體系。發揮勞動關系糾紛預警機制的作用,暢通各類職工的利益訴求表達和維護渠道,推動集中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三是拓展助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渠道。結合產業經濟發展和職工職業需求,提升職工生活品質和實現社會共同富裕形成聯動,要加強共同富裕政策的宣傳推廣力度,推動各級黨委政府惠民政策在基層的落實。發揮工會職工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的作用,重點加強對弱勢群體和困難職工的服務。利用工會服務網絡和職工教育實訓網絡陣地,將維權服務納入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推動制定職業培訓發展計劃,加快培養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高技能人才,促進職工就業創業培訓和市場招聘聯動,補齊特定群體的技能短板。
四是擴充職工互助互濟機制的功能。結合產業經濟和企業職工需求狀況,根據企業盈利和職工收入確定職工互助互濟標准,測算職工的互助互濟服務項目和給付范圍,從單一的醫療補充保障向養老醫療綜合功能轉變,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互助互濟資金池系統,使職工互助互濟成為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補充,推動企事業單位建立職工大病補充給付項目,形成職工互助互濟和實現企業年金的聯動效應,不斷擴大職工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組織動員企事業單位職工廣泛參與互助互濟,擴大職工互助互濟的整體參與面和受益度。圍繞保持職工互助互濟政策的連續性和可行性,建立企業職工參加互助互濟活動的電子基礎台賬,完善規范化流程和電子支付系統。依托“互聯網+普惠性”服務型項目網絡平台系統,加大對職工互助互濟的資金賬目的審計監督,定期發布職工互助互濟實施情況的年度報告。
(作者單位:江蘇省總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