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5日08:21 來源:《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上海工會始終貫徹落實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工運方針,圍繞中心任務持續推進改革,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工會工作經驗,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城市經濟規模率先進入5萬億元以上新階段、連續15年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口岸貿易首次突破11萬億元……步入2025年,上海工會團結引導全市職工群眾“挑大梁”作貢獻,以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上海新篇章的姿態,迎接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上海總工會成立100周年。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初心如磐。百年來,上海工會切實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團結引導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上海工會銳意進取,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使命任務,團結凝聚廣大職工群眾,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星火燎原浦江畔
步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的參觀者,都會在入口處停下腳步。“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這句摘自中共一大《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的話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昭示著黨對工人運動的重視。
時光回到百年前,開埠之后的上海成為我國工人階級的搖籃。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組織工人運動、成立產業工會作為主要任務。隨后,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成為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個公開機構。
1925年5月30日,五卅運動爆發,以上海為中心、工人階級為主力,掀起了遍及全國的反帝愛國群眾運動高潮。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中央當晚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罷工、罷課、罷市。5月31日晚,上海總工會成立。
上海總工會成立后,立即發動和領導上海工人階級投入反帝愛國斗爭中。1926年至1927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工人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發動了3次武裝起義。上海總工會組織工人糾察隊參加起義,取得了第3次武裝起義的勝利。
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上海總工會在黨的領導下歷經組織變遷,始終貫徹落實黨的工運方針,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帶頭羊”創出新天地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工會動員廣大職工廣泛開展勞動競賽、技術交流協作、先進操作法和合理化建議等活動,投身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涌現出大批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
在上海工會的推動下,經過廣大職工群眾共同努力,上海提前完成“一五”計劃,興建了一大批衛星城,城市發展取得突出成就。到1965年,上海初步建設成生產門類較多、協作能力較強、輕重工業比重較為合適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在工業領域和科技領域創造諸多“全國第一”。
我國第一根國產鎢絲、第一個國產青霉素生產廠、第一台萬噸水壓機……誕生在上海的各類重要成果,填補了中國工業一項又一項空白。朱恆、楊富珍、黃寶妹、裔式娟、劉海珊、蔡祖泉、楊懷遠、程德旺等勞動模范的故事在全國工廠車間傳頌。
按照“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的方針,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上海派出大批骨干技術工人支援內地各省市經濟建設和大小三線建設。僅1950年到1958年,上海動員赴外地參加工農業建設的勞動者共計150萬人以上。這些“上海師傅”帶著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多次分批前往各兄弟省市進行技術支援,為全國工業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改革創新勇立潮頭
進入新時代,上海工會作為首批群團改革試點單位,圍繞“強三性”“去四化”的總體目標,全力以赴推進改革,呈現出一派新氣象,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持續涌現。
改革的成效,出發點與落腳點都是職工群眾所感受到的“溫度”。上海工會通過加強源頭參與,積極反映職工意願訴求﹔健全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暢通職工訴求反映渠道﹔加大工會法律援助和法律監督力度,構建“四位一體”維權體系﹔深化完善四方合作、多元預防化解勞動關系矛盾機制﹔拓展工會服務職工實事項目,讓更多職工群眾得實惠﹔深化職工素質工程建設,維護職工發展權益……一系列扎實舉措,不斷強化著工會組織與職工群眾的緊密聯系。
得益於工會的托舉,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和時代使命。近年來,上海工會堅持把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作為深入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核心任務,基本形成由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競賽晉級等重要環節構成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大力推動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更好契合上海產業發展需要。
如今,上海產業工人不僅手中有技術,眼裡更有光。上海在全國首推“一課一會”工會特色思政品牌,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職工,用理想信念教育職工,邀請勞模工匠先進代表、青年職工代表講述奮斗故事、分享學習體會,引領職工“學思悟、學先進、建新功”。
時間的長河奔涌向前,奮斗者的步伐永不停歇。上海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侯繼軍表示,上海工會將繼續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賡續百年工會榮光,團結引導全市職工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上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