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召開三次全國勞動大會、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推動全國工運高潮——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丨慶祝全總成立100周年·足跡】百年工運,潮起珠江

蘭德華 葉小鐘

2025年03月27日08:19  來源:工人日報

1922,1925,1926。

回望百年中國工運史,這3個年份,熠熠生輝。

它們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召開的年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開,是汩汩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工運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工運道路的早期實踐和探索。

珠江畔,廣州城。

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誕生於此。從此,中國工運從分散走向了全國聯合,在大革命策源地與風暴中心,掀開了蕩氣回腸的一頁。

珠江上,解放橋飛架南北,站在橋上望去,江水浩蕩,歷史浩蕩。

潮起珠江

珠江南岸,解放橋下,廣州市海珠區濱江西路230號,這裡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全國性盛會的舉行地。沿台階步入這幢四層白色的西式混凝土建筑,100多年前的故事,徐徐展開。

1922年5月1日,廣州第一公園紅旗招展,人聲鼎沸。當日,紀念“五一”大游行舉行。巡行隊伍中,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方陣格外顯眼,南方分部主任譚平山,扛著一面大紅旗,走在陣前,各省代表緊隨其后。

次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東機器工會大禮堂,正式開幕。到會代表共173人,代表著全國110多個工會、數十萬有組織的工人。《八小時工作制案》《罷工援助案》《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等10項決議案由大會通過。5月6日,由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起的這場盛會,勝利閉幕。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職工運動等多項決議,為即將成立的全國總工會在思想和政治上做了准備。

1925年5月1日至7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正式宣告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撤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統一領導全國的工會組織。

“中華全國總工會萬歲”“工人階級大團結萬歲”……5月7日,大會最后一天,在廣東大學大禮堂,當代表們庄嚴通過《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宣告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時,全場響起一片歡呼聲。

“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大量決議,其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近日,廣州市總工會理論研究室主任王新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這標志著全國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全國工會在政治上與組織上的團結與統一,揭開了中國工人運動的歷史新篇章。

大會通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使中國工會第一次有了正式章程。

1926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大會選出了以蘇兆征為委員長、項英為副委員長、劉少奇為秘書長的全國總工會新的領導機構。大會通過的《中國職工運動總策略》,制定了中國工人運動此后的方針和總策略。

“三次全國勞動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結合國內、國際工運發展形勢,進行探索的重要時期。”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副教授楊濤說,“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主要解決的是把全國工會、工人聯合起來的問題。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主要解決的是組織問題。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是解決在把全國工人聯合起來、組織起來后,要做什麼的問題。”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工人運動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障。”回顧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留下的寶貴經驗,王新劍說。

從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到會代表173人,代表數十萬工人,到中國工會十八大2000多名代表,代表億萬職工群眾。100年來,黨領導下的中國工運事業,取得累累碩果。新時代,全國總工會正組織動員億萬職工群眾奮斗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

風雲激蕩

今春三月,站在省港大罷工紀念館二樓北望,穿過廣州團一大紀念廣場,一幢黃色的建筑,格外顯眼。這裡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舊址。

“其前身,原是惠州會館。這裡是全總機關第一個固定的辦公場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講解員黃家員說。

紀念館珍藏著數萬件套文物,其中鎮館之寶之一,是國家二級文物——中華全國總工會首個機關刊物《工人之路》第一期。林偉民在發刊詞中,稱其為“工人的喉舌機關”“工人的頭腦機關”。

1925年至1927年間,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先后創辦勞動學院及各類工人學校10余所。“對工人進行文化教育、革命理論教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人教育體系。”黃家員介紹,“全總在廣州創辦的勞動學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總創辦最早的培訓工運干部的專門學校。”

中華全國總工創辦的這些學校,喚醒了工人的覺悟,為廣州、香港等地工會培訓了工運人才。

1925年6月19日,為聲援上海五卅運動,在黨的領導下,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發動了聲勢浩大的省港大罷工。“這場歷時16個月之久的罷工,在中國工運史上、在世界工運史上都是空前的。”省港大罷工紀念館工作人員說。

中國工運的發展,與國民革命的進程,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正因黨領導下的工會組織的統一,使得工人階級成為當時反帝愛國運動中的主力軍。

1926年7月25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中華全國總工會對國民政府出師宣言》,號召工人階級支援北伐,實現國民革命的勝利。

當時,葉挺獨立團從廣州揮師北上,軍隊運輸物資,急需大量運輸人員。得知消息后,工友們踴躍報名。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特意設立北伐運輸委員會,專門為北伐運輸招募工人。

北伐開始后,中華全國總工會還派出演講隊15隊,宣傳北伐。不少工會工友向全國總工會請願並隨軍北伐。

無論是風雨如磐的革命年代、如火如荼的建設時期,還是日新月異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激越奮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偉大事業和推進重要工作時,歷來高度重視我國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

一直以來,作為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中國工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團結帶領億萬職工披荊斬棘、拼搏奮斗。

奔流不息

每天上班后,珠江入海口,南沙區,中船黃埔文沖船舶的現代化大型船廠中,焊工謝祖靠都會拿著焊槍專心致志地進行焊接工作。作為一名“90后”,他參與過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鑽探船“夢想號”的建造,還參加過“深中通道”建設。

沿江而上,在廣州黃埔造船廠內,柯拜船塢舊址,這個由英國人約翰·柯拜1845年造的船塢,走出了近代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

100多年前,在通商口岸外資企業裡,船舶修造工人、輪船公司的海員工人和碼頭工人等,是最早受壓迫的一批,也是最早覺醒的一批。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就有多名海員工人參加,其中蘇兆征、林偉民等,后來更成長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領導人。

時代在變,從100多年前流淌下來的精神力量,在南粵大地,薪火相傳。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我很自豪。”讓謝祖靠自豪的,不僅是自己和團隊取得的成績,更是自豪於中國產業工人厚重的歷史。他曾多次到過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等參觀。了解中國早期工運歷史,讓他汲取了無窮的力量,同時也重新認識到自己肩頭的使命。

2021年9月,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改造后重新開放,迎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

“基本陳列‘啟航——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入選‘廣東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黃家員介紹,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還策劃了系列工運微黨課及研學活動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華全國總工會與工人運動的光輝歷史,深受年輕人喜愛。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西南約3公裡處,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也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成為廣州開展紅色教育的一張閃亮名片。近年來,廣州市總工會以舊址為起點,串聯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和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打造了全國首條水上“紅色工運之旅”主題航線。

如今,包括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省港大罷工紀念館等,越來越多承載著厚重工運史的場所,成為職工提素的“網紅場地”。中國工運的南粵星火,正接續傳承,生生不息。

解放橋下,珠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百年工運大潮,波瀾壯闊,一往無前。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