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192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遷駐武漢,指揮全國工人運動,書寫中國工運史上的壯闊篇章——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丨慶祝全總成立100周年·足跡】弄潮江城 奮楫時代

張菁 張翀

2025年03月31日09:14  來源:工人日報

長江與漢江在此交匯,東湖與沙湖遙相守望。武漢,這座以水為脈的“百湖之城”,總在潮起潮落間見証歷史的奔涌。

1926年到1927年,工人運動的浪潮在此達到高峰——中華全國總工會以武漢為中樞,指揮全國工人運動。工人運動第一次形成全國規模、此呼彼應、奔涌浩蕩的壯闊局面,走在了全國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最前沿。

眼下,2025年湖北省暨武漢市雙“百千萬”勞動和技能競賽剛剛啟幕,將力爭在重大項目建設、核心技術攻關、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取得突破,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時空交織中,變的是“主戰場”,不變的是工會組織奮楫爭先的“弄潮”實踐。一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始終:工會組織在黨的領導下,組織動員全國職工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攻堅克難,以工運力量推動歷史車輪有力向前。

潮起江城

“武漢居天下之中,八方綰轂,九省通衢。”

今春3月,本報記者走進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探尋中華全國總工會當年在這座城市留下的足跡。這句刻在紀念館序廳的開篇語,恰是工人運動走向武漢的生動注腳。

1926年秋,北伐軍攻克武漢三鎮,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武漢亦成為全國工人運動的中心。隨著革命中心北移,中共中央機關遷漢,中華全國總工會果斷決策:遷址武漢!

1927年2月1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正式遷漢。彼時的漢口友益街2號,匯聚了一批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代表。

中華全國總工會遷駐武漢的第10天,1927年2月20日,即舉行了首次執行委員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全國工人階級目前行動總綱》等30多個決議案,《總綱》提出了16條行動綱領,成為當時中華全國總工會坐鎮武漢指揮全國工人運動的總綱領。

在紀念館的展櫃裡,3本泛黃的小冊子——《工會代表會》《工會基本組織》《工會經濟問題》靜靜陳列。這3本由劉少奇於1926年12月撰寫的著作,首次系統提出工會民主選舉、組織結構和經濟監督等原則和辦法。這3本小冊子成為當時指導工會建設的重要著作。

“劉少奇派陳贊賢籌建贛州總工會”“李立三簽發全總駐川職工運動指導專員委任狀”……紀念館裡的一尊尊銅像,生動復原了當時工會組織建設與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

“北伐軍所到之地,工會組織的建立和工人經濟、政治斗爭的發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武漢市工運紀念館管理中心展品保護與學術研究科助理館員羅瑩向記者介紹說。

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中華全國郵務總工會……這一時期,許多全國性產業工會也紛紛遷來武漢或在漢成立。彼時的武漢,工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恢復和建立起來。從1926年秋至1927年夏全總在漢期間,武漢成立了300多個工會組織、發展了30多萬名工會會員。從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到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全國有組織的工人從120多萬人增加到290萬人。

歷史的選擇絕非偶然。從1927年武漢發展30萬名工會會員,到當前用數字化手段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廣泛建會,歷史與現實在此形成共振。在武漢金融街集團,“智慧工會”平台已實現工會主業“一網通辦”、工會數據“一屏總覽”、工會服務“一鍵獲取”。

當工會傳統架構遇上“數字技術+產業集群”的新格局,工會組織從未缺席,唯有讓每個職工都找到組織“坐標”,工人階級的航船方能勇毅前行。

薪火課堂

在紀念館的展廳裡,一張1927年的“工人運動講習所課程表”引人駐足:

《工會組織法》——講員:劉少奇,時間:八時﹔

《國際職工運動》——講員:李立三,時間:三時﹔

《集會與講演》——講員:林育南,時間:六時﹔

……

這張泛著灰黃的課程表背后,是1926年底湖北全省總工會創辦的武漢工人運動講習所。

事實上,早在正式遷漢前,1926年9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已在漢口設立辦事處,李立三任辦事處主任,領導湘、鄂、贛、皖、豫、川等省的工人運動。辦事處設立之初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指導成立湖北全省總工會。

“當時,工會組織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大批工運干部,工人運動講習所應運而生。”羅瑩介紹說,黨和工會組織對這所工人干部學校非常重視,許之楨擔任講習所所長,劉少奇、董必武、陳潭秋、李立三、林育南等都曾擔任講習所教師。

在這些黨和工會領導人的教導下,學員們明確了開展工人運動的目的、意義,掌握了從事工人運動的實際本領。“這裡走出的學員,后來大多成長為各地區的工運骨干。”紀念館講解員指著一份結業証書向記者介紹。

正是這種思想引領,讓武漢工人在歷史關口迸發出驚人戰斗力。1927年1月,武漢工人有組織地走上街頭,配合外交談判收回漢口和九江英租界。“在這場斗爭中,湖北全省總工會展現出極強的組織力與戰斗力。”羅瑩講道,“這場勝利不僅是軍事外交的成功,更是工人階級‘聽黨指揮’的集中體現。”

當年一批批工人在這裡完成思想淬煉,今日的紀念館也已成為“全國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紀念館的二樓,一間20余平方米的培訓室見証著跨越世紀的傳承。

前不久,在這間劉少奇、李立三等講習所教師授過課的培訓室裡,一堂生動的“中國工人大思政課”開講。授課人是來自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馬克思主義宣講員,學員是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的職工和工會干部。

“在紀念館的沉浸式學習,讓我們更加堅信,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參加學習的中國信科集團烽火通信公司工會副主席馬守灝感慨地說,1977年,趙梓森院士在烽火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光纖,一代又一代烽火人接棒奔跑,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工會工作者也要做好傳承,立足於當前的“智慧工會”平台,組織動員廣大職工建功立業。

破浪前行

1927年,隨著革命形勢變化,在武漢,工運方針隨著黨的中心任務持續調整。

1927年4月,中共五大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通過《職工運動議決案》,提出“中國革命將要在工、農、小資產階級聯合政權之下,向非資本主義前途發展”﹔

5月,太平洋勞動會議在漢口召開,中國工會代表團與多國代表共商反帝大計,提高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國際地位﹔

6月,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號召發展“工農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挽救革命於危機。

歷史基因在新時代迸發出新活力,工會組織動員廣大職工建功立業的陣地已經延伸到高新技術領域。

東湖高新區,又稱“中國光谷”,是全國10家重點建設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之一。

在高新區內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的勞動和技能競賽中,華工激光項目團隊通過系統化改進措施,成功將激光器返修率從17.45%降至6.07%,年節約維修費超百萬元。

“競賽不是比速度,而是比誰能在核心技術上‘扎得更深’。”華工激光副總工程師程偉團隊研發的IC載板激光刻蝕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攻堅突破的半導體晶圓切割技術能夠為國內企業節約生產成本約30%。

“創新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航程,我們將始終以工匠精神在創新之路上破浪前行。”程偉說。

當工程師們在實驗室內攻堅克難時,他們無需為勞動保障而擔憂。這份安心,恰是1926年武漢工人在勞資爭議委員會的支持下,贏得10小時工作制的現代版寫照。

1926年11月,湖北全省總工會成立勞資爭議委員會,劉少奇任主任,李立三、項英、許白昊等任委員。

在勞資爭議委員會的指導下,武漢店員總工會、湖北布紗絲麻工會、機械工會等工會組織為工人爭取權益的斗爭,均取得了勝利。武漢工人的工資普遍得到增加,工作時間縮短,勞動條件得到改善。

隨著時代發展,工會的維權服務不斷演化出更豐富的形態。

2011年,武漢市總工會推動簽訂全國首份餐飲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這份涉及武漢市45萬名職工、近4萬家企業的合同文本,是當時覆蓋職工和企業最廣的餐飲行業集體合同。“行業最低工資標准、職工工資增長幅度、工作時間,都破天荒地有了規矩。”武漢市商貿金融煙草工會相關負責人回憶道。

現如今,工會的服務載體在“數智+”的賦能下,又實現了服務效能的進一步躍升。

武漢市職工蔡先生剛剛完成一場心臟疾病手術,工會“一站式”結算系統已將其6.85萬元的職工醫療互助金在醫院結算時直抵住院費。工會的傳統服務項目——職工醫療互助保障,在武漢已完成“一站式”結算改革,參保職工在定點醫院辦理出院結算時可即刻完成醫保與醫療互助的同步報銷。

技術在發展,工會為職工維權服務的基本職責從未改變。“只要職工有需要,工會永遠是職工堅強的后盾。”這位負責人堅定地說。

走出紀念館時,序廳牆上的介紹語再次吸引記者駐足,“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武漢的斗爭歷史,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恢宏壯麗的偉大篇章”。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