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打造高素質數字產業工人隊伍 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李岩

2025年03月31日09:15  來源:工人日報

●觀點

數字技術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發力點。培育既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技能水平,又善於滲透融合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尤為重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當前,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緊密相關,數字技術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發力點。培育既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網絡化技能,善於滲透融合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尤為重要。

建設數字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數字技術、數字產業迅猛發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3.9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42.8%。隨著全球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我國正積極推進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以智能制造為主要特征的生產方式變革,將不斷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別是與產業需求、技術迭代相符合的高技能數字人才。

產業工人作為技能人才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我國產業創新、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打造一支高技能數字產業工人隊伍,能夠加速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助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不斷深入,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國家戰略人才支撐。因此,加快培育適應數字時代發展需要的數字產業工人隊伍日趨緊迫。

數字產業工人隊伍呈現新特點

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顯著特征的新發展階段,數字經濟對產業工人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數字產業工人應具備“四個特點”:一是掌握本崗位的專業技能﹔二是掌握數字知識、素養與技能﹔三是具備創新思維﹔四是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其中,數字技能不僅包括網絡基礎、人工智能基礎、數據庫基礎等基礎能力,還包括數字技術應用開發、數據管理、數字場景融合、數據分析等數字化轉型能力,以及網絡系統安裝、調試、維護、創新等綜合職業能力。

伴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數字技術中的智能算法、機械控制等強交互性技術,與數字產業工人的知識、素質能力相輔相成,互為協同。機器需要自主配合人的工作和要素變化,數字產業工人也需要承擔更多的崗位協調、管理等工作,生產組織方式將進一步得到優化。同時,數字產業工人還應具有數字倫理與職業規范的恪守之心,彰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因此,比起傳統社會關系中產業工人的工作模式,數字時代的產業工人既是數字技術知識的實踐者,又是推動數字技能發展的創新者。

數字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推動數字產業、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一環,目前仍存在數量佔比不夠、培育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數字產業工人隊伍任重道遠。

數字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路徑

第一,立足“產改”,構建以提升產業工人數字技能為核心的全方位支持機制。一是圍繞“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兩大方向,優化、創新全國、行業、企業等多層次數字技能競賽模式,以競賽為平台,提升產業工人在多場景中運用數據驅動並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推動產業工人數字化創新成果應用。例如,一些地方工會為數字產業“量身定制”區域性、行業性技能競賽,以賽提技,通過算量建模技術、大數據創新技術等多個項目搭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競賽平台,帶動產業工人步入數字競技新賽道。二是強化勞模工匠數字創新工作室建設,發揮創新工作室師帶徒作用。建立區域性、行業性數字技術創新聯盟,助力企業在數字技術創新領域實現“聚合效應”,推動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數字技術問題。三是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不斷完善勞模工匠榮譽體系建設。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注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做強“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勞模工匠助企行”等特色品牌,在產業工人隊伍中營造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良好氛圍,助力產業工人成長為“數字工匠”。

第二,產教融合,完善以提升產業工人數字素養為重點的數字人才培養模式。一是高質量推進“校企合作、產訓結合”新模式。職業院校要面向產業發展需求,結合數字技術等前沿學科領域,與企業合作,共同推進工學一體化數字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對接產業發展與崗位標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內容應與數字化崗位能力規范、各產業領域數字化技術技能大賽相融通,促進學校智力資源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協同發展。二是依托“工匠學院”平台,進一步強化產業工人數字技術技能。可通過“訂單式”“上門式”“孵化式”等多類型培訓,以工匠學院為平台,把熟練掌握數字化知識與技能、提升數字思維與素養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重要培訓內容。聚焦企業、工會、產業工人、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創新聯動培育模式。例如,廈門市總工會探索建立數字經濟產業鏈勞模工作室聯動機制,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帶動孵化出更多數字工匠,進一步促進了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第三,推動轉型,激發企業數字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內生動力。一方面,企業應重視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作用,加速數字化轉型是實現企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企業數字化轉型重要的是從策略、技術、人才等諸多方面構建數字化生態系統,這就需要企業運用數字化戰略思維整合數據資源,推動組織轉型,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應加強產業工人數字能力提升體系建設。一是制度體系建設。企業應完善數字技能人才使用機制,建立數字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健全數字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進一步鼓勵數字技能領軍人才參與數字技術創新攻關與應用,帶徒授技。二是培養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培育數字產業工人的主體作用,多形式開展數字技能培訓與數字技能競賽,把數字技能競賽、技能培養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暢通職業發展渠道,激發數字產業工人的創新創造潛能。構建“政府、工會、職業院校、企業”四方聯動的數字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