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旭
2025年04月02日08:58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勞模工匠創新智庫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持續發力,以“技術傳承+創新攻關”雙輪驅動,成為推動大連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2024年,智庫交出一份亮眼答卷﹔2025年,更以系統性改革舉措開啟產改“智庫+”新篇章。
去年,“智庫”聯合教育、人社、共青團等多部門,全年開展“勞模工匠進企業進校園”活動313場,覆蓋職工、學生3.04萬人次。其中,為82所職業院校開設130場“訂單式”課程,22646名學生在焊接大師毛正石等181位勞模工匠的指導下,完成從“課本知識”到“車間實戰”的跨越。全國首個中職學校“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在大連綜合中專落地,配套建設的勞模精神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職業啟蒙“網紅打卡點”。通過增補課件49個,智庫課程庫總量達305門,形成覆蓋電工、機械制造、數控加工等15大領域的“技能矩陣”。既有解決真空钎焊變型控制等“卡脖子”難題的硬核技術課,也有創新方法、班組建設等管理類課程,構建起“技術+管理”雙維賦能體系。
今年,智庫升級錨定4個戰略,通過“制度+規范”,構建長效管理機制﹔“規模+跨界”,打造全域賦能網絡﹔“線上+線下”,深化技術攻堅服務﹔“內育+外聯”,激活創新協同生態。
2月,出台《大連市總工會勞模工匠創新智庫管理辦法(試行)》,整合授課費標准、成員權責等12項制度,建立“動態考核+末位退出”機制。同步制定《成員授課費管理細則》,明確線上線下課程補貼標准,確保智庫運行規范化、透明化﹔重點吸納芯片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推動成員規模突破800人﹔依托大連工匠學院線上平台,全年向中小微企業征集技術需求,通過“揭榜挂帥”精准匹配專家,線上診斷+線下攻堅結合,目標解決100項生產難題﹔結合“工匠杯”技能大賽結果,新建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6個前沿技術交流組,推動創新成果跨行業轉化。
“智庫不僅是技術傳播站,更要成為產業變革的策源地。”大連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將探索建立“智庫創新成果轉化基金”,對成員研發的填補行業空白技術給予最高50萬元孵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