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總工會
2025年04月23日08:20 來源:工人日報
延安時期,是中國工人運動從理論到實踐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和重大轉折時期。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持續推進工運事業發展和邊區工會建設,譜寫了陝甘寧邊區工人運動的光輝篇章,為新時代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啟示和寶貴的工作經驗。
黨的領導是中國工會的最大政治優勢,必須把牢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
延安時期,黨中央將工人運動納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整體布局,通過組織建設與制度設計,為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在黨中央領導下,先后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西北執行局、陝甘寧邊區總工會、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等,組織動員職工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發展邊區工業經濟、支援前線、創辦工人學校,有力推動全國工人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
歷史實踐証明,陝甘寧邊區工人運動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自發抗爭到自覺革命的歷史性躍升,根本就在於始終堅定不移地接受黨的全面領導,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新征程上,推動工運事業發展和工會工作,必須將堅持黨對工會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要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健全並嚴格執行“第一議題”制度、集體學習制度,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在工會系統落地落實。要廣泛開展“中國夢·勞動美”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著力打造陝西“中國工人大思政課”工作品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近職工身邊、走進職工心裡,把廣大職工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做黨執政的堅實依靠力量。
勞模精神是激發群眾力量、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的精神引擎,必須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組織動員廣大勞動者以主人翁姿態建功立業
勞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與勞動人民共同奮斗的歷史結晶。早在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發布關於春耕運動的決定,首創勞動英雄評選機制﹔到后來相繼頒布人民生產獎勵條例、生產運動獎勵條例、獎勵模范勞動者辦法等,將勞模表彰獎勵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來﹔再到舉行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表彰以趙佔魁、吳滿有等為代表的勞動英雄,極大地激發了邊區人民的勞動熱情,為生產自救和革命根據地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政治動員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群眾工作新模式。
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廣泛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勞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動,通過先進事跡宣講和表率作用發揮,帶動和影響更多人學習勞模、爭當勞模。要把充分發揮勞動和技能競賽作用作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組織行業性、區域性競賽,推動向“三新”領域延伸拓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影響力。要廣泛組織開展面向生產一線的“四技五小兩比”等群眾性創新創造活動,並與推進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工作室聯盟、工匠學院建設結合起來,帶動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刻苦鑽研,在產業鏈核心技術環節揭榜挂帥、攻克難關,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主力軍力量。
調動企業和職工兩個積極性是發展的基礎因素,必須充分發揮工會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積極作用,推動企業與職工形成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
延安時期,為適應全民族抗戰、保証生產需要,邊區政府和邊區總工會相繼出台戰時公營工廠集體合同准則、勞動保護條例、公營工廠職工工資標准決定等法律法規,對工作時長、工資待遇、勞動保護、政治權利等作出明確規定,同時根據形勢變化不斷修改完善相關內容,照顧統一戰線中各階級利益,基本構建和形成了“勞動保護、勞資兩利”的動態平衡機制。
同時,邊區工會注重民主管理,賦予工人廣泛的選舉和自治等權利。比如,公營企業首創“三人團”管理制度,搭建起勞資政三方協商平台,將企業效益與工人福祉挂鉤,開創了中國特色勞動關系協調機制。
新征程上,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趨勢和勞動關系領域新形勢,健全完善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持續開展集體協商“要約行動”,推動完善收入分配機制,讓職工更公平享受企業發展成果。要有效發揮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勞動爭議多元化解等制度機制作用,深入開展涉工法律規定執行監督專項行動,全面有效推動“一函兩書”落實落地,切實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實現企業和職工的共贏發展。
職工群眾是工會組織的力量源泉,必須走好群眾路線,不斷增強工會的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
工會是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工會組織的必然選擇,也是開展工會工作的內在要求。延安時期,邊區工會堅持根據形勢和任務,因勢利導確定工人運動方針,提出工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鞏固和擴大工會組織,使之成為廣大職工“自己的堡壘”和“民主的團體”,其實質就是強調工會不僅要通過團結工人、凝聚力量,成為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力量,也要通過發展民主政治增強工人對組織的認同感,避免官僚化傾向。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后,邊區工會更注重糾治在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和黨八股現象,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並通過整頓會員資格、優化選舉程序,組織工人參與大生產運動等措施,增強工會的群眾代表性和組織動員能力。
新征程上,工會組織要緊緊圍繞增“三性”、去“四化”這一改革主線,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常態化開展工會干部赴基層蹲點活動,問計問需問效於職工群眾,在基層一線幫助企業和職工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要不斷完善“普惠性+特殊性”維權服務體系,叫響做實送溫暖、送清涼、金秋助學、職工醫療互助等工作品牌,鞏固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成果,讓職工群眾擁有實打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快工會數智化建設,推動工會業務能網盡網、應放盡放,實現職工需求網上受理、職工服務網上實施、工會工作網上推進、工作成效網上呈現,為職工提供可感可知、直接直達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