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丨慶祝全總成立100周年·特稿】拼搏奮斗,用勞動譜寫時代華章

——寫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之際②

朱欣

2025年04月24日08:20  來源:工人日報

“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無奈之問,早已被時代解答。

今天的中國,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鐵飛馳,“北斗”組網,“嫦娥”攬月,“祝融”探火,大飛機一飛沖天,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奮斗者”號萬米深潛……歷史前進的每一次跨越,都凝結著億萬勞動群眾的心血與汗水。

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主題和方向。1925年∼2025年,中國工會與黨同心、跟黨奮斗,組織動員億萬職工群眾團結拼搏、建功立業,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貢獻智慧和力量。

競賽

1941年3月,延安南泥灣,一場轟轟烈烈的“五一”生產大競賽拉開序幕。陝甘寧邊區總工會發動了競賽,專門聘請15位知名人士組成評判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其中。

延安地區的八路軍印刷廠、制藥廠、被服廠、新華化學廠、難民紡織廠、農具廠等,工人們熱切地參與到比賽中去。各工廠的生產快報、生產壁報每天作詳細報道,每個人的生產成績像突發號外一樣,從這廠飛傳到他廠,工人們更緊張地勞作起來。

為了生存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各級政府、工會組織為激發群眾的積極性,開展了許多勞動競賽。其中,“五一”生產大競賽最為引人注目,比賽結束時,各廠總平均產量超過原定競賽計劃的43.6%。

借鑒自俄國十月革命時期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從農村到根據地的企業,火熱地開展起來。

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從法律上明確我國工會在組織勞動競賽方面的職責:組織生產競賽和其他生產運動,以保証生產計劃的完成。

“咱們要發揚馬恆昌小組的精神,再加一把勁,多出幾身汗,支援咱們的志願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取得節節勝利,鼓舞著模范班組馬恆昌小組。1951年1月17日,馬恆昌小組向全國工人班組發出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倡議。同年,全國總工會也作出全國開展馬恆昌小組競賽運動的決議。

新中國歷史上迎來第一次勞動競賽熱潮。全國各地1.8萬個班組響應號召,許多企業勞動生產率成倍、甚至十幾倍地增長。

全國總工會接連發出通知、作出決議,號召進一步開展增產節約勞動競賽,把勞動競賽向前推進一步,積極領導先進生產者運動。在工會的動員下,全國工人群眾甩開臂膀,掀起了蓬勃高漲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僅1959年,全國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就有近30萬個,先進生產者達300多萬人。

勞動競賽成為工會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勞動者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搭建了廣闊舞台。

1997年的秋天,三峽工程工地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勞動競賽。當時正值大江截流關鍵時期,全國總工會指導啟動長江三峽工程勞動競賽,這是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首個國家重大工程勞動和技能競賽,致力於凝聚起參建職工力量,推動工程建設任務全面高效完成。

青藏鐵路、杭州灣大橋、奧運工程、上海世博園、金沙江水電工程……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哪裡,勞動和技能競賽就跟進到哪裡,帶來工程質量和科技創新的飛躍。

自2011年起,全國總工會定期制發勞動和技能競賽5年規劃,開展績效評估,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競賽活動朝著常態化、長效化方向發展。

有了制度指引,全國總工會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組織開展了“踐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等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同時,全國總工會積極拓展非公企業勞動和技能競賽,在新產業新業態新組織中開展競賽,探索開展“雲競賽”。

——助推重大戰略實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由廣東工會開展的競賽已涵蓋25個分賽區、523個項目、150余萬建設一線勞動者。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節能降耗、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和智能制造等為重點,各級工會開展了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與轉型發展”等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金沙江清潔能源走廊建設期間,參建職工以勞動競賽為載體,助力完成金沙江下游“水風光儲一體化”國家級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建設任務。

——實現跨區域聯動。北京、天津、河北3地總工會聯合舉辦“京津冀協同發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其中“軌道上的京津冀”職工勞動競賽涉及近17萬職工,把9個業務系統94個工種納入“全天候”量化評比,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桂渝川甘青新6個省級總工會聯合舉辦“優服務、壯產業”技能大賽,覆蓋11個工種,帶動65萬余名職工崗位練兵。

奮斗的集結號吹響,勞動和技能競賽捷報頻傳。僅2024年,全國總工會組織開展的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覆蓋企事業單位50多萬家,超過6000萬名職工參加。

各級工會推動勞動競賽從拼速度、拼體力,向效益型、智力型轉變,向著更廣闊的領域、更廣泛的群體、更多樣的載體延伸。億萬職工在這片“全民競技場”上演十八般武藝,為推進經濟建設提供強勁動力和支撐。

創新

以前的鞍鋼機械總廠,有位家喻戶曉的青年工人,名叫王崇倫。他先后8次改進工具,創造了“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六七倍,用1年時間完成了4年多的工作量,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1954年,極善創新的王崇倫與數位勞動模范一起,向全國總工會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建議。同年4月,全國總工會採納建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呼吁“必須十分重視並全力支持一切生產革新者的建議”。

在物質條件非常匱乏的條件下,工人們自力更生,將學到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和對工作的熱情凝聚起來,形成智慧的火花。

在東北機器制造廠,工人尉鳳英向車間黨支部提出研制自動送料器的建議,經過5個多月、11次的緊張試驗,自動送料器終於成功安裝到了沖床上。這項技術讓工效提升了5倍。1953年∼1965年,尉鳳英帶領廠裡的技術人員完成了177項技術革新項目,工友們稱贊她為“總是在跑的鐵姑娘”。

1953年至1955年,全國工業戰線涌現出勞動模范70多萬人,提出合理化建議218萬件,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22.5%。

他們的創新故事,激勵著一代代奮斗者。今天,源自職工、來自基層的創新精神更加蓬勃煥發,工會的行動力爭破舊立新,讓創新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2024年工會開展的“四技五小兩比”群眾性創新創造活動中,廣大職工提出優質合理化建議823萬件,實現突破性技術革新60.8萬項、發明創造32.6萬項。

2015年起,全國總工會設立職工創新補助資金,重點支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新項目,已補助一線職工創新項目329項,累計發放5395萬元,獲得補助的項目累計產生創新成果1162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等授權610個。目前,全國各地已有297家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各類創新工作室13萬家。

“1200多項職工創新成果、來自47個參展單位500余名勞模工匠參展,超過3萬人次線下觀展,累計超2000萬人次觀看大會直播,平台點擊量1.05億次”。這是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取得的成果。這些年,工會開展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大國工匠論壇、“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等工作,實施了職工群眾建功立業、創新創造建設工程,創建了“工會服務職工創新創造雲”,帶動越來越多的職工大膽探索、銳意創新。

再登領獎台!2024年6月24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全國總工會提名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高效能氫氧發動機焊接制造技術”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主要完成人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特級技師高鳳林。

技術工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耀眼名單上,再添一個閃亮的名字。此前,王洪軍、楊建華、代旭升、趙林源、王康健、許杏桃、李斌、郭晉龍、高森、田明、王進、白偉東、朱洪斌、黃金娟、洪家光、羅昭強、王曙群、何光華、潘從明、李鴻等一線工人,都經由全國總工會推薦,登上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領獎台。

廣大職工迎難而上、奮起直追、努力超越,用了不起的成就,回應黨的囑托:當代工人不僅要有力量,還要有智慧、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以實際行動奏響時代主旋律。

筑夢

33708,代表著一個閃光的群體。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召開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表彰群眾生產運動中涌現的勞動模范,460余人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經政務院批准的會議總結報告裡,決定“要把評選勞模形成固定的制度”。

75年后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將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開展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擬表彰對象2426名。

1950年至2020年,黨和國家召開16次全國勞模表彰大會,表彰先進個人33708人次。2021年6月29日,大國工匠艾愛國被授予“七一勛章”。2024年9月29日,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這些隆重的表彰,是對勞動模范的熱情褒獎,更是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揚。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工會組織以各種方式積極傳承弘揚“三個精神”,鼓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不懈奮斗。

1952年,鞍鋼小型軋鋼廠工人張明山研制出軋機“反圍盤”。當時蘇聯專家稱之為“爆炸性的新聞”,並表示“反圍盤的創造是有世界地位的”。全國總工會電賀張明山的成功,邀請他進京參加國慶觀禮,次年作為中國工會代表團成員赴蘇聯莫斯科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觀禮。后來,張明山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成為全國著名先進人物。

如今,工會組織在提高勞模工匠、一線職工地位上,有了更加充分的制度安排。

全國總工會積極推動增加產業工人在各級黨的代表大會代表和委員會委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委員、群團組織代表大會代表和委員會委員中的比例,實行產業工人在群團組織挂職和兼職。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代表總數的16.69%。中國工會十八大代表中工人代表佔26.7%,全國總工會十八屆執委、主席團成員中勞模和一線職工比例分別為24.1%、19.2% ﹔郭明義、巨曉林、高鳳林擔任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省級工會兼職副主席中勞模和一線職工有70人,佔58.3%。

同時,全國總工會積極推動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利好政策文件落實,推動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職工的勞動報酬。推動完善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職工群眾。

“咱們國家出台了打破天花板的政策,我剛評上特級技師,還評上了高級工程師。黨的政策讓我們職高畢業的工人,也有了好出路。這是過去想都沒有想到的。”黨的二十大期間,大國工匠鄭志明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是匯報。

大時代,大舞台。中國工會將沿著黨的中心任務再接再厲,引領億萬職工群眾以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把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人生出彩的渴望,融入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征途,奮力奔跑,迎接“放眼昆侖絕頂來”的明天。

(責編:盛月、吳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