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山東臨清市總工會將法律監督與“產改”深度融合

【深化“產改”進行時】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激活一線“金點子”

記者田國壘 通訊員潘思晨

2025年06月06日08:22  來源:工人日報

“在熱處理車間干了18年,頭一回覺得自己的‘點子’比力氣更值錢!”近日,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職工王風成說。他主導的“余熱回收利用”項目,年節約成本50余萬元。這個從一線誕生的“金點子”,不僅讓技術創新創造出真金白銀,也讓像王風成這樣的產業工人真正從“旁觀者”轉變為改革的“主角”。

作為全國最大的軸承生產基地之一,山東臨清數量眾多的企業撐起了“小配件大產業”的格局。產業繁榮的背后,也潛藏著一些隱憂:一線工人的創新成果常常被忽視、技能人才晉升長期受限於“班長瓶頸”、中小微企業技術資源分散……

今年以來,臨清市總工會將法律監督與“產改”深度融合,充分運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等形式,助推企業構建創新平台體系,激發產業工人創新活力,實現從“監督企業合規”到“激活創新要素”的轉變。

立足全市產業“專精特新、多元融合”的發展格局,臨清市總開出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主要聚焦3大“藥方”。構建“階梯式”創新獎勵機制,設立分級獎項覆蓋工藝改良、技術革新、專利轉化等成果,讓技術貢獻與價值回報直接挂鉤﹔打通“技術+管理”雙晉升通道,要求企業將高級工納入基層管理崗選拔范圍,並在職稱評定中賦予創新成果“加分項”,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搭建“協同化”技術交流平台,由當地工會牽頭組建“軸承行業職工創新聯盟”,舉辦專題沙龍,推動企業共享技術參數、共建實訓基地,破解中小微企業技術資源分散等難題。

為避免政策“空轉”,臨清市總還打出了以民主管理“定規矩”、以巡視監督“查實效”、以廠務公開“強監督”的“組合拳”。依托職代會機制,讓職工從“政策接受者”轉變為“監督參與者”,賦予職工代表對獎勵分配比例、考核指標的表決權,從決策源頭保障政策貼合職工關切與企業實際。

此外,組建由勞模工匠、技術骨干、工會干部組成的“創新監督巡視組”,深入車間、實驗室開展“體驗式監督”,建立“問題台賬—限期整改—回頭驗收”閉環流程。同時,在廠區公示欄設置“創新政策監督專欄”,分板塊圖解獎勵機制、考核指標等核心條款,公示項目申報、審核、獎勵兌現等節點進度,標注責任部門及完成時限,同步公開巡視發現問題、企業整改方案及職工代表驗收結果。

臨清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將產業工人的創新權、發展權嵌入法律監督框架,實現了“車間改良有制度保障、技術突破有晉升通道、成果轉化有法治護航”,促使產業工人真正成為“產改”的“主角”而非旁觀者。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