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龍翔
2025年06月11日08:21 來源:工人日報
區域內既有傳統生產型企業,也有白領集聚的辦公樓宇﹔既有數字經濟的爆發點,也有活躍的各種商場和小鋪﹔既有藍領和白領職工,也有靈活就業群體……地處超大城市一隅,上海市楊浦區定海路街道匯集了各種元素,產業和勞動者隊伍交織,對如何精細化做好工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從2023年開始,定海路街道總工會力推學有地方教、樂有地方享、累有地方去、苦有地方訴、難有地方幫、惠有地方選的“六有”暖心系列服務,打造“益企惠工”工會生態圈,實現工會服務從“活動”邁向“生態”,從“單向給予”到“共同成長”。
服務匹配企業與職工的需求
“社區食堂開張后,怎樣把口碑做好、流水做大?愁得我睡不著。”定海路社區食堂經理老袁曾經苦於食堂一直不溫不火,“飯點過后基本就沒人上門了,能不能開拓新的客源?”
“一邊是企業期待用好閑置資源實現經營增長,另一邊是特定職工群體囿於時間、價格等因素無法就近就便享受服務,能否通過工會實現突破?”定海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總工會主席楊曉艷嘗試匹配雙方的需求,錯峰服務體系正由此而來。轄區內5家社區食堂參與“錯峰惠工”計劃,精准對接騎手、保安、環衛工人等工作時段特殊的群體。走進食堂,電子屏上“騎手特惠時段:13:00∼14:00,菜品七折”的提示格外醒目。如今,老袁的臉上洋溢著笑容:“非高峰時段的客流量增加了,融入社區讓我們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這種工會主導的“雙向奔赴”,在修車行、理發店、餐飲店等小微商戶中更為明顯。寶龍旭輝廣場B1層的老鄉雞餐廳,2024年開始成為“益企惠工”服務點,日均客流量增長了,還帶動周邊商戶主動申請加入。“我們現在不僅是商業體,更是職工生活服務體。”運營負責人說道。
讓職工有歸屬感
凌晨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戶外職工愛心接力站,燈光依舊明亮﹔午后,外賣騎手們陸續走進定海的社區食堂,享受熱氣騰騰的折扣餐﹔夜幕降臨,職工夜校裡傳來技能培訓與美學課程的歡聲笑語……
“益企惠工”服務點從最開始的12家擴大到目前30家,覆蓋街道4.44平方公裡轄區內的兩萬名職工。工會扎實的舉措拉近的不僅是物理上的距離,更讓許多職工有了歸屬感。
在“苦有地方訴”的“娘家人”接待室裡,工會干部、心理咨詢師、法律顧問圍坐在一起,耐心傾聽職工的煩惱。2024年,這裡化解勞動糾紛10余起,提供心理疏導服務40人次。在“難有地方幫”的服務點,海大科技園職工之家為初創企業職工提供臨時住宿、政策代辦等“托底服務”,讓初來乍到的年輕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鴻俊保安公司擁有職工1000多名,大部分職工來自外地,剛遷至定海路時,辦公、住宿問題成了企業的頭等大事。”楊曉艷說,街道總工會聞悉后,主動牽線搭橋,幫助企業尋找場地,很快解決了該公司辦公場地問題,還建起了能容納500人活動的建設者之家,職工食堂、書屋、羽毛球場等一應俱全。如今,這些職工已經成為社區公益的生力軍,服務社區居民的場景裡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互助讓公益生態持續運轉
公益不能隻靠“輸血”,更要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楊曉艷說,共贏和互助是讓這一整體生態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
“惠工地圖”上,小毛發型設計室為工會會員提供理發優惠﹔漢庭酒店推出街道協議價,讓來滬團聚的職工家屬住得安心又實惠。目前,已有20家小微企業加入“益企惠工”聯盟,形成“公益換流量、服務贏口碑”的良性循環。
互助,讓這份生態更顯人情味。定海路街道內有一家經銷商,每周都要進貨,由於市場不景氣,銷售停滯,積壓700萬元商品,如不按行業規定進貨,達不到行業銷售量標准,就要減檔降級,經營者一籌莫展。定海路街道工會干部在上門推進工會組建時,經營者的愁苦被工會干部記在心上,通過企業之間相互幫助,先后3次解決了60萬元資金臨時短缺問題。經營者動情地表示:“工會幫我們渡過了難關,今后我們也要找機會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