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娜 通訊員 王瑞康
2025年06月30日10:44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以音符為筆,繪就時代精神畫卷﹔以旋律為歌,唱響民族復興樂章。”6月24日,由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總工會推出的藝術思政課系列視頻,在“川工之家”APP等平台再度上新。本期以社區為主題,從爛泥田社區、炳草崗街道等基層工會中採集而來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讓敬業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裡緩緩流淌……
記者了解到,東區總工會以“藝術+思政”的深度融合,為全區職工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想政治課堂。每期3到5分鐘的藝術思政課視頻,以音樂、影視、美術等多元藝術形式為載體,承載著講述勞模故事、工匠精神、新時代發展等不同主題。首期課程以《黨旗飄揚的方向》為開頭,《把最美的生活獻給黨》為結尾,以百年紅色經典音樂為線索展現基層工會的精神風貌,用旋律喚醒職工的情感認同與歷史記憶。新穎的形式、生動的內容,引發了職工的廣泛參與關注。既有藝術感染力,又有思想穿透力的微課程,讓青年職工在審美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感悟正能量,為培育新時代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注入文化動能。
在藝術思政課中,職工也實現了從“聽課人”到“主講人”的轉變。東區總工會摒棄單向灌輸,採用“職工創作+藝術表達”模式。課程素材直接來源於基層:創作團隊從全區20余家企事業單位征集的職工合唱視頻中,精選了《歌唱祖國》《我們都是追夢人》等作品片段。這些來自車間、辦公室的“原生態”歌聲,經過藝術化剪輯,與勞模訪談、一線奮斗場景、城市發展地標等元素融合,構建起“藝術演繹+理論點睛”的立體課堂。“職工唱、職工演、職工看”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激起了更為強烈的“情感共鳴”。“唱著熟悉的歌曲,看著自己和同事工作的畫面,聽到勞模講述,那種為祖國貢獻力量的自豪感更為深刻。”東區法院蹈法自然合唱團成員王思航說。
為確保優質思政資源直達基層,藝術思政課採取全矩陣推送,在“幸福東區”“川工之家”APP平台發布后,同步在各級工會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渠道推送。短小精悍、形式生動的視頻,在各基層班組群間廣為傳播。為深化學習效果,東區總工會還將配套開展“思政課進班組”“職工藝術創作大賽”等活動,鼓勵基層工會利用班前會、午休等碎片化時間組織觀看討論,鼓勵職工以繪畫、攝影、短視頻等形式參與課程二次創作,優秀作品將融入后續課程或進行專題展播。
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推出只是起點,以藝術為養料,讓思政教育深入人心,還需久久為功。目前,東區總工會已著手建立課程反饋機制,通過在平台開設評論區、發放電子問卷等方式,廣泛收集職工對課程內容、形式、時長的意見建議。“我們將根據職工‘大數據’動態調整優化后續課程,確保思政教育不僅‘活’起來,更能真正‘入眼入耳、入腦入心’,成為凝聚職工力量、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東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