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青島探索“工會+社會組織”精准幫扶的東西部協作新模式

山海相約 “工”繪情緣

張嬙

2025年07月08日08:17  來源:工人日報

在甘肅省隴南市,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親歷者名叫華洪波,是青島協作隴南第四批挂職干部。初到隴南之際,華洪波搭乘出租車外出,閑談中,司機王小芳聽出華洪波的青島口音,得知是來自千裡之外的挂職干部,說什麼也不肯收下他的打車錢,“青島的干部資助我家孩子上了大學,幫我們渡過了難關,這趟車費我不能收”。

身患重病的王小芳,家境並不富裕,2023年,當全家為兒子籌措大學學費之時,一筆來自青島市總工會、青島市公益慈善組織的助學金及時送到了家中。心懷感恩的王小芳始終記得未曾謀面的“青島恩人”,便有了開篇的故事。

如今,時隔一年,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華洪波仍頗為感觸。而這段跨越千裡的山海情緣,源自青島市總2023年探索實施的“工會+社會組織”精准幫扶東西部協作新模式。

凝聚愛

作為隴南、定西結對幫扶協作城市,青島2016年啟動東西部協作工作,青島市總積極聯合兩地工會,進行了諸多深入務實的合作。

前往甘肅考察項目落地情況時,青島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想到,當前的援助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資金,何不發動社會力量,號召更多有愛心的企業職工加入,不僅能夠擴大幫扶范圍,更能形成全民參與東西部協作的城市氛圍。

2023年6月,青島市總聯絡青島某公益慈善組織,拋出了希望借助其專業優勢助力東西部協作的橄欖枝。接到工會的委托,該慈善組織迅速成立工作小組,兩個月內多次深入隴南、定西,聯合當地工會了解職工實際困難,確定公益項目和幫扶模式。

2023年8月,經過深入的前期調研和論証,雙方確定了“工會+社會組織”精准幫扶的東西部協作新模式。即青島市總指導慈善組織成立“山海情”青島市工會東西部協作公益基金,雙方發動愛心企業、社會組織、職工群眾廣募善款,用於開展資助困難職工子女求學成長和“青山致富”鄉村振興兩個項目,構建“政府主導、工會參與、社會協同、專業運作”的幫扶機制。

僅3個月時間,慈善組織收到企業、個人捐助的款項180余萬元。

成為愛

“妹妹考上大學,還收到了兩地工會的助學金,日子有奔頭了。”甘肅隴南徽縣市區一座老舊居民樓內,職工王女士高興地說。

今年36歲的王女士身患腎病,早年治療和常年透析花光了家中積蓄。王女士因病停職后,自己每個月隻有200元的病假工資。2023年,妹妹考入上海大學。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全家雖然高興,但想到4年的費用卻又犯了難。

2023年7月,單位工會下發了金秋助學的通知,王女士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很快便收到了1萬元的助學金。令她驚喜的是,有一筆3000元的款項來自千裡之外的青島。

工作人員介紹,兩地工會制定了規范的申報流程,經隴南工會提報的名單,青島必須100%電話核實、40%以上入戶回訪,形成了“資金募集—精准篩選—長效跟蹤”全鏈條閉環管理,確保助學金精准、真實發放。2023年以來,累計撥付101.9萬元,資助423名定西、隴南的困難職工家庭子女踏入大學學堂。

隨著走訪入戶的深入,工作人員越發感受到受助職工子女對外面世界的渴望。2024年7月,一場30名定西學生奔赴青島的研學之旅正式啟程。

“有同學參觀完青島港迷上了數控機械,設計的科技小發明獲得了校賽二等獎﹔也有同學參觀海軍博物館后有了當兵的志向,現在已經是一名西部戰區的陸軍士兵……”工作人員細數著受助職工子女的故事。

種下愛

6月9日,隴南市武都區周家山千畝橄欖園揭牌。期盼了兩年的“青山致富”項目終於落地,周家山村副書記靳世紅臉上洋溢著喜悅。

2023年確定“青山致富”項目以后,種植什麼作物、選擇哪個區域一度困擾著青隴兩地干部。

“既要帶來經濟效益,又要適合當地氣候環境,還要有能擔當的村委帶領村民把項目做好。”帶著青島市總明確的幾個“硬杠杠”,赴隴挂職的青島干部聯合當地工會主動對接有關部門,最終確定了周家山千畝橄欖園項目。

今年62歲的靳世紅是周家山村人。據他介紹,因為交通閉塞和高海拔氣候,祖祖輩輩以種植土豆、玉米為生,唯一的經濟作物是花椒,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萬元。

“花椒樹養護難、採摘難、收益低。”靳世紅告訴記者,油橄欖幾乎不需要養護,經濟效益更高,且能夠存活千年。也因此,當地村民們逢人便說:“政府給我們種下的不是一片林子,而是周家山子子孫孫的鐵飯碗!”

2024年確定項目后,慈善組織撥付100萬元購買了22萬棵油橄欖樹苗,幫助村民修繕了水渠、梯田等基建項目。為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兩地工會和青島挂職干部積極對接當地企業,達成兜底包收橄欖果的協議,價格隨著市場行情隻漲不跌,形成了捐贈、種植、銷售全鏈條幫扶。

如今,一期投入的油橄欖樹苗已經全部栽種成活,6年進入盛果期后,將解決當地200余戶、75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責編:盛月、張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