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动观察

“人才拍卖”是薪资与技能的双赢

景双善

2015年12月02日15: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工会新闻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王殿坤,纺织服装设计比赛第一名,月薪起价4千元,开始竞拍!新疆裕泰驼绒4200,新疆名成制衣4400,克尔拉客进出口贸易公司4600,盛达昌服饰有限公司4800,盛达昌服饰5000,5000一次,5000两次,5000三次,成交!”这是一个用真金白银争抢人才的动人场面。近日,2015乌鲁木齐职业技能大赛暨职业培训成果展示现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拍品”是大赛获奖技能人才的工作权。12人通过竞拍从400个报名中脱颖而出,找到了高于预期月薪的工作。

这也是乌鲁木齐市第一次尝试“职业技能拍卖”。所谓的“人才拍卖” 起源于16世纪欧洲殖民者残酷的”黑奴贸易”,是指求职者发布简历,招聘方开出职位、薪资,要求面试。短期看来,拍卖模式抬高了人才价格,这是一种高效的对接。尤其是对于刚刚完成融资的团队,往往可以在极短的时间把整个团队组织起来,而花费远比猎头低。长期来看,虽然拍卖模式还处于萌芽期,仅仅在热门行业的热门职位效果明显,只能作为一个补充渠道。但随着人才市场卖方化的日益明显,预期不远的几年,拍卖模式就会开始从补充渠道变成主要渠道之一,而越早进入这个渠道的招聘双方,将获得更多的成长期红利。正如一位被拍卖人选所言:“我来拍卖,既是为了薪资,更是为了机遇。”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高校建设的迅猛发展,上个本科不再是难事,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日渐凸显。一方面,对于热门人才和急需的人才,往往处于长期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这时候拍卖模式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一旦对方确认后招聘方就能拿到简历立刻面试。另一方面,对于非热门人才,他们还属于买方市场,没有必要通过拍卖的方式来招聘。而并非所有人选都会选薪资最高的用人单位,他们往往并无经济压力,更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就业岗位,如很多创业公司就是利用这点从BAT等大牌公司虎口夺食,招到很多高性价比的小伙伴。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矛盾突出,技能人才“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人才拍卖”这种用人形式,对于改变就业形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职业技能工作者与用人单位很好地实现互利共赢。首先,能缓解就业压力,增强职业技能工作者的信心。相比以往职业技能培训与指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毕业生直接输送的模式而言,“人才拍卖”无疑给技术过硬,勤学苦干的“蓝领”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凭技能取胜,靠本事拿高薪水,再也不会受到学历不够高,找工作渠道窄的限制。其次,能实现企业与技能人才更好地对接。“人才拍卖”,拓宽了企业招收专业技能人员的渠道,让企业对用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能以合理的成本挖掘到最适合的人才。第三,能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离不开技能人才,企业的发展和赶超更需要依靠技能人才。

毋庸置疑,当下社会技术工人还很短缺。有报道说,未来10年我国高级人才仍严重短缺,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多数地区都出现技术工人“断层”的青黄不接的局面,这让国内制造业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活力。面对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况,我们需要理性认识,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在发展市场经济、强调“个人价值”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一个“蓝领”工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高技能人才在各个领域、岗位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先进的技术成果最终都需要靠技术工人去实现。

同样,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只有拥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才有可能发达繁荣。对此,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不断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的确,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繁荣富强。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许多技术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高技能人才去实现。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不能引进大批的技术工人。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相差甚远。

如今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社会呼唤“工匠精神”,市场需求大量的产业工人,技能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技术能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特别是冲在一线的技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财富。希望各领域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大国工匠”,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责编:闫妍、秦华)
新闻检索:    

全总要闻

全总发布会

劳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