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热点专题>>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姜涛:用焊枪“缝制”无缝天衣(组图)

2017年06月17日09:04  来源:人民网

工作中的姜涛。

工作中的姜涛。

人民网遵义6月16日电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是姜涛在工作中的“标配”。

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0年。为了给导弹发射“缝制”无缝天衣,他经常在室内近40℃的高温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48岁的姜涛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正因为对工作的这份坚定,他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演绎得更加精彩。

精益求精 让导弹穿上“无缝天衣”

“简单来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导弹打造一件无缝外衣,以确保导弹在发射时能够安全达到。”在焊接车间里,姜涛用最简单的例子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作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的一名电焊工,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

“在目前国内的技师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都很少,而我们的姜大师,可以做到在焊接的数十米焊缝中一个气孔都没有。”说起姜涛精湛的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工会副主席邹振宇亦感到非常佩服和自豪。

邹振宇告诉记者,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星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之手。

锲而不舍 创新是不断“试错”过程

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因此,要靠肉眼观察溶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精确的手感去控制焊丝融化程度和焊接的速度,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

“任何一种型号产品的成功焊接,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工艺实验,只有不断去‘试错’,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焊接参数。”姜涛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工艺的企业并不多,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

“‘长征六号’起竖系统焊接材料是当时我们团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高强度合金钢,需要操作人员对焊头速度、转动力度、焊接参数等进行精准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我们也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才完成了任务。”姜涛说道。

事实上,在姜涛的职业生涯中,像这这样的案例很多。姜涛告诉记者,在一次对一辆4吨重的车辆吊臂进行焊接时,客户要求既要保证外表平滑,又要保证内部结构均匀,交付时需要用X光探伤,实现100%无缺陷。许多优秀焊工可以做到外表无缺陷,但无法保证内部。而姜涛则通过准确地控制焊接变形,使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焊接车间内,姜涛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发射箱旁边,他告诉记者,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

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最终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的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说起自己工作的“诀窍”,姜涛笑着说道。

永不懈怠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我父母都是航天人,为了支持三线建设从北方来到贵州,那时候我才3岁,我记得在我父母那一辈,如果有谁做出来的产品被检验出不合格,当时就会哇哇大哭,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一种耻辱。”说起自己的父辈,姜涛变得有些激动,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在姜涛看来,不管任何工作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份坚守,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的去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正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让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自己的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2013年,姜涛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在我国,从事特种工艺焊接的人才并不多,贵州更是稀缺,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去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的未来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室成立后,姜涛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还精心将一套实用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纂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一书,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姜涛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有会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天,但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孙远桃 实习生 赵飞羽)

人物名片:

姜涛,贵州航天十院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工作中的姜涛。

工作中的姜涛。

人民网遵义6月16日电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是姜涛在工作中的“标配”。

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0年。为了给导弹发射“缝制”无缝天衣,他经常在室内近40℃的高温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48岁的姜涛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正因为对工作的这份坚定,他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演绎得更加精彩。

精益求精 让导弹穿上“无缝天衣”

“简单来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导弹打造一件无缝外衣,以确保导弹在发射时能够安全达到。”在焊接车间里,姜涛用最简单的例子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作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的一名电焊工,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

“在目前国内的技师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都很少,而我们的姜大师,可以做到在焊接的数十米焊缝中一个气孔都没有。”说起姜涛精湛的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工会副主席邹振宇亦感到非常佩服和自豪。

邹振宇告诉记者,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星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之手。

锲而不舍 创新是不断“试错”过程

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因此,要靠肉眼观察溶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精确的手感去控制焊丝融化程度和焊接的速度,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

“任何一种型号产品的成功焊接,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工艺实验,只有不断去‘试错’,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焊接参数。”姜涛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工艺的企业并不多,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

“‘长征六号’起竖系统焊接材料是当时我们团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高强度合金钢,需要操作人员对焊头速度、转动力度、焊接参数等进行精准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我们也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才完成了任务。”姜涛说道。

事实上,在姜涛的职业生涯中,像这这样的案例很多。姜涛告诉记者,在一次对一辆4吨重的车辆吊臂进行焊接时,客户要求既要保证外表平滑,又要保证内部结构均匀,交付时需要用X光探伤,实现100%无缺陷。许多优秀焊工可以做到外表无缺陷,但无法保证内部。而姜涛则通过准确地控制焊接变形,使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焊接车间内,姜涛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发射箱旁边,他告诉记者,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

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最终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的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说起自己工作的“诀窍”,姜涛笑着说道。

永不懈怠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我父母都是航天人,为了支持三线建设从北方来到贵州,那时候我才3岁,我记得在我父母那一辈,如果有谁做出来的产品被检验出不合格,当时就会哇哇大哭,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一种耻辱。”说起自己的父辈,姜涛变得有些激动,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在姜涛看来,不管任何工作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份坚守,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的去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正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让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自己的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2013年,姜涛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在我国,从事特种工艺焊接的人才并不多,贵州更是稀缺,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去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的未来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室成立后,姜涛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还精心将一套实用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纂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一书,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姜涛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有会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天,但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孙远桃 实习生 赵飞羽)

人物名片:

姜涛,贵州航天十院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姜涛在工作室给学生开展集体培训。

姜涛在工作室给学生开展集体培训。

人民网遵义6月16日电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是姜涛在工作中的“标配”。

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0年。为了给导弹发射“缝制”无缝天衣,他经常在室内近40℃的高温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48岁的姜涛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正因为对工作的这份坚定,他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演绎得更加精彩。

精益求精 让导弹穿上“无缝天衣”

“简单来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导弹打造一件无缝外衣,以确保导弹在发射时能够安全达到。”在焊接车间里,姜涛用最简单的例子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作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的一名电焊工,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

“在目前国内的技师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都很少,而我们的姜大师,可以做到在焊接的数十米焊缝中一个气孔都没有。”说起姜涛精湛的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工会副主席邹振宇亦感到非常佩服和自豪。

邹振宇告诉记者,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星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之手。

锲而不舍 创新是不断“试错”过程

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因此,要靠肉眼观察溶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精确的手感去控制焊丝融化程度和焊接的速度,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

“任何一种型号产品的成功焊接,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工艺实验,只有不断去‘试错’,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焊接参数。”姜涛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工艺的企业并不多,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

“‘长征六号’起竖系统焊接材料是当时我们团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高强度合金钢,需要操作人员对焊头速度、转动力度、焊接参数等进行精准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我们也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才完成了任务。”姜涛说道。

事实上,在姜涛的职业生涯中,像这这样的案例很多。姜涛告诉记者,在一次对一辆4吨重的车辆吊臂进行焊接时,客户要求既要保证外表平滑,又要保证内部结构均匀,交付时需要用X光探伤,实现100%无缺陷。许多优秀焊工可以做到外表无缺陷,但无法保证内部。而姜涛则通过准确地控制焊接变形,使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焊接车间内,姜涛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发射箱旁边,他告诉记者,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

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最终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的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说起自己工作的“诀窍”,姜涛笑着说道。

永不懈怠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我父母都是航天人,为了支持三线建设从北方来到贵州,那时候我才3岁,我记得在我父母那一辈,如果有谁做出来的产品被检验出不合格,当时就会哇哇大哭,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一种耻辱。”说起自己的父辈,姜涛变得有些激动,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在姜涛看来,不管任何工作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份坚守,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的去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正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让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自己的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2013年,姜涛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在我国,从事特种工艺焊接的人才并不多,贵州更是稀缺,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去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的未来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室成立后,姜涛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还精心将一套实用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纂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一书,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姜涛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有会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天,但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孙远桃 实习生 赵飞羽)

人物名片:

姜涛,贵州航天十院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姜涛正在给学生做培训。

姜涛正在给学生做培训。

人民网遵义6月16日电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是姜涛在工作中的“标配”。

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0年。为了给导弹发射“缝制”无缝天衣,他经常在室内近40℃的高温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48岁的姜涛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正因为对工作的这份坚定,他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演绎得更加精彩。

精益求精 让导弹穿上“无缝天衣”

“简单来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导弹打造一件无缝外衣,以确保导弹在发射时能够安全达到。”在焊接车间里,姜涛用最简单的例子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作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的一名电焊工,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

“在目前国内的技师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都很少,而我们的姜大师,可以做到在焊接的数十米焊缝中一个气孔都没有。”说起姜涛精湛的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工会副主席邹振宇亦感到非常佩服和自豪。

邹振宇告诉记者,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星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之手。

锲而不舍 创新是不断“试错”过程

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因此,要靠肉眼观察溶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精确的手感去控制焊丝融化程度和焊接的速度,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

“任何一种型号产品的成功焊接,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工艺实验,只有不断去‘试错’,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焊接参数。”姜涛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工艺的企业并不多,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

“‘长征六号’起竖系统焊接材料是当时我们团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高强度合金钢,需要操作人员对焊头速度、转动力度、焊接参数等进行精准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我们也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才完成了任务。”姜涛说道。

事实上,在姜涛的职业生涯中,像这这样的案例很多。姜涛告诉记者,在一次对一辆4吨重的车辆吊臂进行焊接时,客户要求既要保证外表平滑,又要保证内部结构均匀,交付时需要用X光探伤,实现100%无缺陷。许多优秀焊工可以做到外表无缺陷,但无法保证内部。而姜涛则通过准确地控制焊接变形,使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焊接车间内,姜涛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发射箱旁边,他告诉记者,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

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最终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的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说起自己工作的“诀窍”,姜涛笑着说道。

永不懈怠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我父母都是航天人,为了支持三线建设从北方来到贵州,那时候我才3岁,我记得在我父母那一辈,如果有谁做出来的产品被检验出不合格,当时就会哇哇大哭,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一种耻辱。”说起自己的父辈,姜涛变得有些激动,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在姜涛看来,不管任何工作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份坚守,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的去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正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让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自己的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2013年,姜涛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在我国,从事特种工艺焊接的人才并不多,贵州更是稀缺,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去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的未来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室成立后,姜涛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还精心将一套实用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纂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一书,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姜涛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有会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天,但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孙远桃 实习生 赵飞羽)

人物名片:

姜涛,贵州航天十院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虽然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姜涛从来没有放松学习。

虽然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姜涛从来没有放松学习。

人民网遵义6月16日电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随时不离手的焊枪,这是姜涛在工作中的“标配”。

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0年。为了给导弹发射“缝制”无缝天衣,他经常在室内近40℃的高温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

“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48岁的姜涛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正因为对工作的这份坚定,他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演绎得更加精彩。

精益求精 让导弹穿上“无缝天衣”

“简单来说,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导弹打造一件无缝外衣,以确保导弹在发射时能够安全达到。”在焊接车间里,姜涛用最简单的例子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

作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的一名电焊工,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的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

“在目前国内的技师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都很少,而我们的姜大师,可以做到在焊接的数十米焊缝中一个气孔都没有。”说起姜涛精湛的技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工会副主席邹振宇亦感到非常佩服和自豪。

邹振宇告诉记者,2015年9月20号,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发星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之手。

锲而不舍 创新是不断“试错”过程

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因此,要靠肉眼观察溶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精确的手感去控制焊丝融化程度和焊接的速度,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

“任何一种型号产品的成功焊接,都需要经过无数次工艺实验,只有不断去‘试错’,才能找到一个最合理的焊接参数。”姜涛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工艺的企业并不多,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

“‘长征六号’起竖系统焊接材料是当时我们团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种高强度合金钢,需要操作人员对焊头速度、转动力度、焊接参数等进行精准调节,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我们也是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才完成了任务。”姜涛说道。

事实上,在姜涛的职业生涯中,像这这样的案例很多。姜涛告诉记者,在一次对一辆4吨重的车辆吊臂进行焊接时,客户要求既要保证外表平滑,又要保证内部结构均匀,交付时需要用X光探伤,实现100%无缺陷。许多优秀焊工可以做到外表无缺陷,但无法保证内部。而姜涛则通过准确地控制焊接变形,使焊接质量合格率达100%,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在焊接车间内,姜涛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发射箱旁边,他告诉记者,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

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最终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的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说起自己工作的“诀窍”,姜涛笑着说道。

永不懈怠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我父母都是航天人,为了支持三线建设从北方来到贵州,那时候我才3岁,我记得在我父母那一辈,如果有谁做出来的产品被检验出不合格,当时就会哇哇大哭,因为他们会觉得那是一种耻辱。”说起自己的父辈,姜涛变得有些激动,也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在姜涛看来,不管任何工作任何职业,都应该有一份坚守,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的去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正因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让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自己的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2013年,姜涛首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在我国,从事特种工艺焊接的人才并不多,贵州更是稀缺,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多去培养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的未来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工作室成立后,姜涛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还精心将一套实用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纂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一书,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姜涛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有会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天,但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孙远桃 实习生 赵飞羽)

人物名片:

姜涛,贵州航天十院航天天马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能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业“最美工人”“贵州军工榜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技术能手”“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责编:王金雪、秦华)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