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6日08:46 来源:光明日报
【鸿鹄之思】
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2017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又再次对厚植工匠文化做出了重要阐释。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也涉及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连续出现在总书记的讲话和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写入政府文件,说明国家将工匠精神提高到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层面上,说明打造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和中国制造来说,是一种迫切需要。
当好一名工人并不容易
我1980年技校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我认为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我入行不久,正值改革开放的下海大潮,组里的老师傅告诫我凡是有成绩的,无不排除干扰,持之以恒,航天产品离不开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可要当好一名工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才能当个好工人呢?师傅说,必须上四个台阶,首先要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要写出来。师傅的一席话是嘱托,更是鞭策。从此,我更加不懈地努力追求在航天操作岗位上的发展,并在工作的同时坚持修完大专、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37年来,我一直坚持以国为重、扎根一线、甘于奉献,一次次攻克了发动机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奖政府最高奖,并于2014年一举拿下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的三项金奖。在取得一些成绩后,也有很多社会上的企业慕名而来,提出了丰厚的条件,比如高薪外加两套北京住房,但是我都回绝了。因为我觉得:“工资待遇嘛,我相信航天事业发展了定会赶上、超过你们;至于荣耀嘛,你们能比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荣耀吗?”
拥有一份甘于寂寞的心态,坚实扎根在生产一线,让我能够很享受这份常人眼中很枯燥的工作,也让我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工匠精神,还要在行为层面上,持续专注,开拓创新。正如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所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我焊接的产品是火箭发动机,被喻为火箭的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焊工的这双手,也被称为“金手”。为了练就一双“金手”,我也曾经历了艰苦的锤炼。吃饭的时候,我拿筷子比划着送焊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性,日积月累地苦练基本功。在37年的工作中,我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关,经我的手焊接了140多发火箭的发动机,焊接的焊缝总长度达到12万多米,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问题。
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秘书来到车间说,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希望我前往解决。在此之前,已经来了国内外两拨“顶尖专家”,但因为工程难度巨大,设计的项目实施方案都没能通过国际联盟总部评审。我到现场后,抓紧时间了解设计结构、工艺状态和加工手段。发现流氦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只能使用焊接的方式,但焊接带来的变形目前还无法克服。在论证会上,我提出自己的创新设计方案,最后经过论证,我的方案获得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我也被委任以美国国家航天局特派专家的身份,督导项目实施。
智能制造需要“智慧”工人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但是,再高精尖的设备也缺少不了人的掌控,而且有些任务十分复杂,机器永远无法达到手工操作的精益程度和灵活适应性。
所以我认为,工匠精神,还应该体现在推陈出新、薪火相传上。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在由我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智慧”工人。工作室3名员工被评为特级技师,3名员工被评为高级技师,6名员工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我们通过班组建设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群体。
我们建立了以塑物、塑人、塑文化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坚持通过从物的环境的打造,到人的素养的提升,再到思想层面的价值理念的趋同。我们班组先后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学习型优秀班组,国资委知识型、学习型班组标杆等荣誉称号。(高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