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劳模风采

一线职工风采录:走进森调队

2017年07月18日10:59  来源:《工人日报》

樟子松、白桦、柞木……在大兴安岭莽莽苍苍的森林里,每一棵树木、每一寸土壤、每一处地形,第一个向它们行注目礼的人,就是森林调查设计队的工作人员。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记者一行乘车前往内蒙古克一河林业局索图罕森调小队的作业点采访。沿301省道向东行驶了15分钟,便进入林间的简易路,越野车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颠簸着爬行30分钟后,林中的一座军绿色帐篷呈现在眼前。

帐篷外矗立着一块大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森调大队党支部书记孟韶辉说:“前年,林业局领导在下基层现场办公时,了解到森调小队艰苦的生活环境后,专门为小队配发了新帐篷和太阳能电池板,极大地改善了一线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如今,队员们可以在电灯下整理内业了。”

“桦树、6,松树、12,桦树、6,松树、14……”在莫冷格3林班11伐区的样地里,49岁的郭应海正拿着卡尺,对满足要求的每一棵树进行测量着,并大声报给队友。队友范立明边把数据记录在抚育每木调查记录本上,边拿着GPS,不时地调整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在密林间没跟多远,记者明显感觉到迈不动步,双腿发酸,额头渗出汗珠。

50岁的组长刘晓军告诉记者,“我们这一组的人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去冲线,已经走远了。冲线就是定伐区的边界,如果是直线,每隔20米挂一个号,见弯就定一点。伐区大小不一样,勘察完的时间也不定。在密闭的林子里来回穿行是很消耗体力的。一天下来,队员的衣服和鞋都湿透了。”

1993年参加工作来到森调队的老刘感慨地说:“从百米绳、罗盘到如今的GPS定位仪、太阳能板、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越来越先进,调查数据更加准确。特别是林区停伐,森调队调查设计是以保护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主后,每每看到自己守护的这片林子茁壮成长时,心里说不出的自豪。”

虽然硬件配备比从前先进了,但是恶劣的野外作业环境是无法改变的。由于工作条件恶劣,他们中很多人患上严重的风湿病、心脏病、肾病等,有的还因遭遇意外而殉职。

林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好女不嫁森调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堆破衣裳。”每年作业期间,森调队员们撇下妻儿老小,一走就是五六十天,家里什么事都帮不上。 一提到家庭,队员们发自内心的内疚。

郭应海告诉记者:“妻子去年退休,孩子在呼和浩特上大学,今年大四。家里每年都培植一两万袋黑木耳,然而黑木耳的培植期正是我们作业期间,什么也帮不上,所有的活都压在了妻子身上。”

队员们出工后,负责后勤的刘军也没能闲下来,他来到距离帐篷300米远的山脚下装泉水。这种森调队员常年饮用的泉水,被戏称为“百草汤”。直接就能喝,喝了也不会闹肚子。记者试着尝了一口,确实是带着草根的特殊味道,有点甜!刘军要为队友准备充足的水,为劳累一天的队友回来洗洗涮涮,轻松一下。下午,当队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

吃过晚饭,各小组队员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把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按照树种、平均胸径、公顷株数、公顷蓄积等因子制图,最后统一形成森林调查设计外业野账。

记者了解到,森林调查设计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一项工作,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大兴安岭已经累计为国家输出了1.2亿立方米的木材,这上亿立方米的木材,每一棵树木上都凝聚着森调人的心血和汗水。在没有道路的地方行走、勘察,大兴安岭林区的森调队员,用青春、才智、汗水为国家“盘点”山林。(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郑云涛 王淼)

(责编:闫妍、秦华)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