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

职工有所呼,工会有所应;党政有需求,工会有行动

安徽芜湖市总: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

2017年11月09日08:14  来源:《工人日报》

从炼铁中演化出的一门艺术——铁画,在改革开放之初成为“报春花”的“傻子瓜子”,走出本土品牌汽车自主创新之路的奇瑞汽车……

从“长江巨埠”安徽省芜湖市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创新故事,激励着为之奋斗的每一个人。

秉承着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芜湖市总工会的改革创新之路同样烙上了鲜明的“江城特色”。

问题导向,刀刃向内

早在2015年3月,芜湖市总工会就启动了网上工会信息化系统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起覆盖全市工会组织和全体工会会员的数据库。

按照全市“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市总将工会开展的困难救助、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劳模服务、工会法人登记办理等10个工会服务项目全部加载到全市公共服务政务“一站通”平台,把工会为职工服务的项目、内容和流程全部“搬”到网上。

职工动动指尖、敲敲键盘就能随时找到“网上工会”,办理多种咨询、预约、定制等服务,实现职工维权服务全网域通办,基层工会组建申报、职工入会、维权、服务等可以任意选择网上网下“双通道”办理。

“网上工会”办得红红火火,“网下工会”也不能淡化弱化。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芜湖市总工会以问题为导向,刀刃向内,确保每一项改革取得实效。

在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这项工作中,芜湖市总工会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建立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信息错漏、“僵尸档”和“人情帮扶”等问题。

可是,事儿都上网了,并不是说干部的腿就可以不跑了。芜湖市及县区两级党委常委开展结对困难企业、结对困难职工“双结对”活动,党政主要领导面对面掌握困难职工致困原因、贫困生活状态等的真实现状。同时,芜湖市总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工会干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开展困难职工普遍走访活动。

正是因为有了精准的解困脱困机制,芜湖市总许下了“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职工掉队”的庄严承诺。

需求导向,重心向下

每年岁末年初,芜湖市总工会都有一个网上调研,内容主要是针对市总列出的一个范围较广的服务清单,由职工投票来决定清单内容“孰轻孰重”。

调研结果往往令工会干部感到意外:“原本认为会很受职工欢迎的事,投票的结果却是排名靠后;原本认为职工不是十分爱好的事情,结果却排在前列。”最终,市总工会都会根据职工投票结果重新调整预算。

以需求为导向的职工服务,既满足了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增强了凝聚力。

了解到部分职工由于信息不对称、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出现维权不力现象,市总工会与市人民法院、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综治办成立了“芜湖市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形成劳动争议调、裁、诉“一站式”维权服务新模式。

考虑到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是精神激励,同时更是要用实际行动带领一方致富,市总创办了劳模创业富民示范基地,涵盖全市的一、二、三产业。这些劳动模范中既有劳动致富的带头人,又有农业方面的种植、育种专家,还有艰苦创业、奉献社会的民营企业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7家劳模示范基地每年创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公转”“自转”一起转

针对近年来芜湖工会的改革创新工作,很多工会干部将其梳理形成理论文章。为此,芜湖市总工会正在整理编辑一本论文集,初步定名为《探索与创新》。

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韩卫民在一篇理论文章中说,工会改革既要做好围绕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中央群团改革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公转”,又要着力解决在工会领导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机构设置、强化功能职责,推动机关工作重心下移,重点抓好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工作环节,建立健全工会干部联系职工群众的工作机制等“自转”,要“公转”“自转”一起转。

“职工有所呼,工会有所应;党政有需求,工会有行动。”韩卫民说,工会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记者 陈华)

(责编: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