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地方工会报道>>贵州

贵州六盘水市总工会带动职工提升技能 助力钢煤企业转型升级

“凉都”里的“工匠场”

2018年02月09日08:18  来源:《工人日报》

贵州六盘水市是我国南方煤炭产业重要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煤都”开始转型升级,主打气候牌、旅游牌,“煤都”正在变身“凉都”。

2017年以来,六盘水市总工会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开展“工匠场”创建工作,带动全市工人、农民工学习掌握技艺技能,有效助力钢煤企业转型升级、文创企业孵化培育及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真正让经济转型实现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转换。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六盘水,探究工会如何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企业如何发挥工匠精神做精产品、做强企业。

“工匠场”成为“项目部”

六盘水建市30多年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源开发和能源建设,有着一批如钢铁、建材、煤炭采选、化工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重的国有企业。如今,“工匠场”在其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矿)机械制造分公司曾是我国西南地区煤炭机械加工制造业内的领军企业,高峰期有1100多名职工。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职工收入降低并出现流失,水矿目前只有400余名职工。为了帮助企业留住核心人才队伍,市总与水矿集团工会共同在机械制造分公司打造“工匠场”,由企业核心技术带头人负责组织队伍,紧跟新技术研发和拓展市场。如今的机械制造分公司不仅能满足水矿集团自身业务需求,还把市场拓展到了周边30多个矿山,2017年将实现对外产值3000万元。

在水矿集团大湾煤矿,“工匠场”成为企业的一个项目机构,负责牵头解决厂矿科研技术攻关。“我们的‘工匠场’有人员、有制度、有任务、有考核。问题一来,我们就组成项目部,解决客户难题。”大湾煤矿“工匠场”负责人陈猛告诉记者,老国企有很多能人巧匠,但这批人一般是分散在各个部门,从事专业工作,很少有业务交集。“工匠场”将24名工程技术领域优秀职工聚合在了一起,打通跨专业、行业沟通,形成了聚合效应。

“在解决了问题后,参与的每个职工还有奖金呢。”首钢水钢集团炼钢厂“工匠场”负责人王万斌告诉记者。水钢集团目前在各二级分厂开设了13个“工匠场”,这些“工匠场”也成为“项目部”,每个月都会为参与职工制订技术创新任务,协调相关资源。完成技术创新后,按照个人贡献及岗位级别增加相应奖金。

“工匠场”成为“创客空间”

随着“煤都”的转型步伐加快,近年来,六盘水加大了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体系的构建,综合利用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文化创意手段,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新兴业态。与此同时,六盘水市总工会也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提升各县(特区、区)、省级经开区、大企业工会服务循环经济、大旅游、大扶贫的意识,传承民族民间手工艺。其中,“工匠场”助力水城农民画产业的培育具有代表性。

水城农民画1983年走出贵州,成为该省的文化品牌之一。但在这批老一辈画匠中,多数人还存留着以卖画为生、就地取材的思维模式。同时,水城农民画在建立产、供、销为一体的农民画产业链,强化后继人才储备,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上也有待提高。

2017年6月,六盘水市总找到80后水城农民画匠、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源协商,将“工匠场”开在了他的办公地点,对全县农民画匠开放。几个月下来,“工匠场”办沙龙、办比赛,交流绘画技术。不少画匠反映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了,也更愿意尝试多元、现代的画风。在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22名水城农民画匠组团参加,部分画卖到了万元高价。

“青年农民画匠希望保持着自己的创作独立性,工会设立公益性‘工匠场’,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和交流的平台。”徐源说,如今的“工匠场”已经成为“创客空间”。

“工匠场”助小微企业创新

在六盘水,记者发现,一些从沿海省份迁往六盘水市的代加工厂正在通过打造“工匠场”,进行生产管理创新,助推小微企业转型与升级。

在盘州市普古乡生态移民搬迁社区的一楼门面内,贵州博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10多名女工,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生产手机零配件。“在整个普古乡,我有3个这样的‘车间’,一共有102名工人,年产值能达到1000多万元。”博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帧吉告诉记者。2014年,他将在广东惠州的企业搬回贵州,把车间搬到了生态移民搬迁社区里,让农民在社区楼下就能实现就业。

这三个“车间”,平均间隔了几十公里,分散在普古乡的村落里,工人们加工好的产品,直接通过物流公司发往惠州总厂进行装配。“和原来在惠州开大厂相比,这种‘分散车间’企业管理成本平均上升了10%,主要就是在工人技能提升方面。”周帧吉说。

为了尽快把村民培训成熟练工人,去年六盘水市总在周帧吉的企业专门设立了一个“工匠场”,企业选出工会主席协助抓生产,理顺管理机制,组织工人去惠州工厂学习,培养了10多名生产骨干。如今这些骨干已经成为车间的管理工作者,稳定了企业生产。有的女工因为需要照看孩子被迫辞职,工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帮助企业开办幼儿园,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原来离职的女工又返回了企业。

“‘工匠场’帮了大忙啊。”周帧吉由衷地感慨。(记者 李丰)

(责编: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