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关注农民工

“一年打工仔、两年拉面匠、三年小老板”

一名农民工的拉面致富之路

2018年03月29日08:52  来源:工人日报

随着“拉面之乡欢迎您”牌子的指引,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拉面饭馆里人头攒动,美味飘香。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海东市化隆县,多数地方海拔超过2800米,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大沟深的当地群众加入外出打工创业潮,把拉面店开到了全国各地。

第一个走出化隆的农民工韩录,当年带着东拼西凑的7000元,来到了厦门,开起了拉面店。

“为了吸引眼球,我就把店里的后厨搬到了店门前,每天把自己的拉面技艺展示给市民。”韩录回忆说,他的行为吸引了不少市民走进店里品尝牛肉拉面。就这样,韩录很快在厦门打开了局面,当年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

尝到甜头的农民工韩录又开起了一家名叫“厦门第一家拉面馆”的饭店。“来厦门游玩的很多游客看中拉面的经济实惠,来店里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多,我还帮着很多亲友在厦门开起了自己的拉面店。”韩录还根据厦门人的饮食习惯,首创了“厦门拌面”,“改进后卖得相当好呢。”

时间一长,韩录在厦门通过开拉面店挣大钱的事在化隆县迅速传开。于是,全县有着拉面手艺的农民工都坐不住了。当时政府部门也大力扶持农民工外出开拉面店创业,化隆拉面经济迅速风起云涌,化隆拉面馆在全国各个城市星罗密布,甚至开到了东南亚,成为各地快餐消费的主力军。

近年来,化隆拉面经营的农民工通过亲帮亲、邻帮邻,逐步带领更多的亲戚邻里外出打工创业。据统计,平均一家拉面馆带动5人至7人实现稳定就业,并通过“一年打工仔、两年拉面匠、三年小老板”的“一二三步走”发展模式,使很多拉面经营户从最初的服务员、拉面匠发展成为拉面店老板。

根据青海省人社厅2017年发布的一组青海拉面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以海东市拉面经营者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在全国280个城市开办经营拉面店2.9万家,从业人员达18.2万人,年经营收入180亿元,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达40亿元。

同时,拉面经济还带动牛羊肉配送、副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延伸发展,拉面经济已成为青海东部贫困地区,特别是海东市贫困农民工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脱贫致富特色产业。

通过在厦门多年的打拼,现在韩录不仅生活条件变好了,他的两个孩子也都大学毕业,在西宁找到了好工作。“以前,在化隆农村三代人也培养不出一个大学生,现在我一人就培养了两个大学生,真的要感谢这碗面。”韩录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带着青海高原农民工的睿智和吃苦耐劳精神,“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罗 珺)

(责编:王瑶、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