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各地工会及产业工会>>地方工会报道>>四川

18名工匠在创造行业奇迹的同时,注重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8年04月09日09:18  来源:工人日报

“干一行,爱一行”“只把一件事做好”“不断努力做得更好”……这是前不久记者在四川采访时从工匠们口中听到的声音。

3月26日至3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了2018年“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网络媒体采访活动。来自各新闻单位的26名记者,分赴四川成都、德阳、绵阳、自贡等地,深入企业一线,沉到车间班组,探访大国工匠。受访的18名工匠来自各行各业,全部是四川一线职工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创造出一个个行业奇迹的同时,还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人才,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欲成匠 先做工

欲成匠,先做工。记者此次探访的18位工匠,都是从车间班组、从当学徒一点一点历练出来的。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中建钢构四川有限公司焊接技能大师梁飞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入行初期自己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拿起焊枪练习,等别人上班时他已练习了一个多小时。从业24年来,梁飞未烧毁过一把气割枪,所用焊丝足以绕地球一圈。凭借扎实的焊接技巧,他参与了国内多个城市地标建筑的建造。

“当工匠是需要历练的。”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蒋刚称,自己从小就是机器人“发烧友”。上大学时,一到假期他就跑到广东、重庆等地,到厂里面去打工,当学徒。正是这些艰苦的历练,让博士毕业的蒋刚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成为四川省首届30名“四川工匠”中唯一的来自高校的代表。

端起酒杯,观色、闻气、轻抿……在年过花甲的范国琼看来,酒味的调制,就在于这一呼一吸、一斟一酌之间。从事白酒尝评勾兑工作的她,已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6年。因为勾兑工作需要敏锐的嗅觉和味觉,“川妹子”范国琼的饮食早已与“麻辣”绝缘,一辈子也只在结婚那天化过一次妆……凡事严于律己,范国琼终成业界大师。

精益求精 用匠心创新

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不断追求,是杰出工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共性特征。

“能提升一点是一点。”国机重装二重装备大型轴类精加工高级技师龙小平在完成对世界首件CAP1400核电转子的精加工时,不停地试切、失败、调整,再试切、再失败、再调整……他在车床旁站了30多天,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摸索尝试,龙小平将核电转子架口的精度从0.01毫米提升到了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30~1/20,精度提升了3.4倍。

在中石化西南石油局采气首席技师邓远平看来,工匠要立足岗位,“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极致,做到最好”。邓远平的同事罗广祥告诉记者:“一颗螺栓上多紧,抹多少润滑油,‘首席’都反复实践,确定一种最完美的方法和标准。”让罗广祥印象深刻的是,邓远平曾利用下班时间,通过一口井一口井地调试,排除处理了70多口老型号采油井的问题。

航空工业成飞的数控航专设备电气维修高级技师申少泽则认为,作为一名工匠,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还应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在数控设备维修与改造一线工作的10年间,申少泽参与“塔式五轴数控法向自动钻铆系统”“龙门式五轴联动高速铣床改造”等多个重点科研项目,获得集团及公司科技进步奖及发明专利20多项。他提出的飞机产品数字加工领域中在线逆向编程制造方法,攻克了国内无数模、薄壁易变形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自动钻铆在线编程技术的空白。

传道授业 让匠心薪火相传

在优秀工匠的心中,传承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他们传道授业,推进班组建设,只为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中建钢构培训主管,梁飞始终坚持“抓班组就是抓管理,强班组就是强基础”的理念,平均每年开展焊接技能培训12次、技能比武3次。据统计,梁飞工作室共培养出合格焊工600余人,多名徒弟现已成为车间核心骨干。其所在的焊接班组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工人先锋号”。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胡明华,同样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他将学生引入技术团队,在实践中成长。在团队内建立传、帮、带机制,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们迅速成长。

“团队的管理,就像一棵大树。团队这棵大树好不好,取决于团队中的每一条枝干。”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的装配钳工杨尹渝,在自己30多年的实际操作和班组管理实践中,逐步总结和摸索出一套管理方法——“共好管理法”,有效提高了航天火工品零组件加工质量,促进了班组文化的形成。

“鼓励创新,让班组中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员工的思维模式逐渐从为别人工作变为为自己工作,再到为团队工作。”杨尹渝强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记者 肖婕妤)

(责编:张文卓(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