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工会新闻>>干部论坛

马成祥穿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徒步走访每一间门店,
与农民工兄弟促膝谈心——

牛肉拉面里的工会情

2018年05月09日09:02  来源:工人日报

在福建务工创业的3000多名青海籍农民工中,“马成祥”这个名字可谓响当当。在这些多数为“拉面匠”的农民工眼里,这个名字和他所在的工会组织就是依靠的代名词。

马成祥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厦门的私营工会联合会主席,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和农民工的结缘,得从一碗牛肉拉面说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青海农民工前往内地沿海城市开办拉面馆,随之带动大批农民工携妻带子外出创业就业,逐步走上了亲带亲、友拉友的创业就业之路。

人口仅30万的化隆县,就有10万人在全国270多个城市经营着1.5万家拉面馆。然而,由于语言不通,习俗不一,许多农民工在务工地遇到困难无处诉说,当地政府部门对“拉面匠”的管理也出现了许多难题。

为做好“拉面匠”的服务工作,1995年,化隆县在厦门成立了办事处,派出乡镇干部马成祥任办事处主任。1998年9月,在厦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化隆私营工会联合会”成立,由青海省总工会给予部分工作经费。马成祥被推选为工会联合会主席。他代表政府和工会组织挑起农民工输送、管理和脱贫致富的重担,帮助“拉面匠”解决办证、子女入学、民事纠纷等困难。

初到厦门,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民工的生活情况,他穿梭在大街小巷,徒步走访每一间门店,与农民工兄弟促膝谈心。

马成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争取一切机会为“拉面匠”寻求合适的工作环境,不断把家乡的农民工输送到厦门及其周边的城市。他曾10多次到福州、泉州等城市规模较大的企业考察,了解用工信息。通过他的牵线搭桥,目前有3000多名青海籍农民工在福州、厦门、南平、长乐等城市扎下了根。

马成祥最引以为豪的事,是让“拉面匠”的随行子女就近入学。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农民工举家来到厦门开饭馆,孩子就带在身边。要想在当地上学,要么学校收费太高,要么学校不接收。这成了农民工们的愁事。

马成祥给厦门市委、市政府写了一份专题报告,请求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和借读费用高问题。报告送出后不久,厦门市教育系统就把这件事作为一项扶贫工程来抓,明确要求允许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借读费用减半收取。1996年9月,第一批化隆籍的15名农民工子女,走进厦门市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如今,有130多名青海籍农民工子女在厦门近3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上学,而且借读费全免。

“为乡亲们做成一件好事,觉得心里特别踏实。”马成祥说,20多年来,他先后协调帮助450多名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入学,17名学生已考入厦门大学、天津师大等学习。

2017年1月15日,来自化隆县公伯峡隆康二村的农民工韩牙古白为拉面店采购货物时不幸发生车祸死亡。因肇事方为酒驾,负全责,保险公司不予理赔。死者家有60多岁的父母亲,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

马成祥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殡仪馆。他一边安慰家属,一边联系交警部门,请求尽快尸检,明确责任,此后帮助家属踏上追责之路。

马成祥找到厦门市湖里区法律援助中心,帮死者家属办理法律援助手续。赔偿的分歧点在于是按照青海当地经济收入标准还是按厦门市民经济收入标准赔偿。马成祥和律师经过近6个月的努力,法院认定按厦门市民经济收入标准赔偿,死者家属拿到了65万元赔偿款。

“了解个体户和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让务工人员在异地他乡安居乐业,是我作为‘娘家人’的职责。”20多年来,马成祥时刻心系“拉面匠”,先后为农民工协调处理各种纠纷12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记者 邢生祥)

(责编:张文卓(实习生)、闫妍)

全总简介